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9-18页 |
1.1 电法测井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简介 | 第9-12页 |
1.2 传统感应测井的原理及其利弊 | 第12-16页 |
1. 3 相位感应测井的提出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位感应测井的工作原理 | 第18-2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相位感应测井相位差的解析表达式 | 第18-24页 |
第三章 相位感应测井的数值模拟 | 第24-39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高效的分析方法——数值模式匹配法 | 第24-32页 |
3.2.1 径向非均匀介质中位场的数值模式 | 第24-27页 |
3.2.2 单界面水平分层介质中位场的数值模式 | 第27-28页 |
3.2.3 多界面水平分层介质中位场的数值模式 | 第28-32页 |
3.3 典型问题以及主要结论 | 第32-39页 |
3.3.1 均匀地层相位差和电导率的关系 | 第32-35页 |
3.3.2 实际地层及其仪器结构对相位差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四章 相位感应测井仪器的方案设计及刻度方法 | 第39-58页 |
4.1 相位测井仪器的结构 | 第39-40页 |
4.2 相位感应测井的径向和纵向特性 | 第40-51页 |
4.2.1 仪器的径向特性:径向探测数度 | 第41-45页 |
4.2.2 仪器的纵向特性:纵向分层能力的考察 | 第45-51页 |
4.3 相位感应测井仪的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4.4 刻度问题 | 第52-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现场数据处理 | 第58-82页 |
5.1 现场处理的目的与内容 | 第58-59页 |
5.2 井眼校正方法 | 第59-60页 |
5.3 传统感应测井围岩校正——反褶积方法方程的建立 | 第60-65页 |
5.3.1 反褶积方法概述 | 第60-62页 |
5.3.2 最小平方反滤波(最小平方反褶积)原理 | 第62-65页 |
5.3.3 感应测井中的反褶积方程 | 第65页 |
5.4 反褶积方程的求解 | 第65-70页 |
5.4.1 白噪化和能量保持处理 | 第66-67页 |
5.4.2 最优化方法 | 第67-70页 |
5.5 相位感应测井的处理方法 | 第70-82页 |
5.5.1 相位感应测井的几何因子 | 第70-73页 |
5.5.2 滤波窗长的确定 | 第73-74页 |
5.5.3 背景相位和背景电导率的求解 | 第74-76页 |
5.5.4 相位感应测井反褶积的处理步骤及其结果 | 第76-82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82-84页 |
6.1 相位感应测井仪设计的关键环节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82-83页 |
6.2 相位感应测井仪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