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42页
 1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现状第17-19页
   ·国外水土流失现状第17-18页
   ·国内水土流失现状第18-19页
 2 关于水土保持的几个概念及其内涵第19-23页
   ·土壤侵蚀、土壤流失和土壤保持第19-20页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第20-21页
   ·水土流失面积第21页
   ·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基本涵义第21-23页
     ·侵蚀性降雨的涵义第22页
     ·降雨侵蚀力第22-23页
 3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措施研究第23-38页
   ·采用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坡改梯工程第23页
     ·植物篱笆工程第23-24页
     ·篱笆梯田工程第24页
   ·植被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研究进展第24-38页
     ·植被历史演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24-25页
     ·地面植被覆盖的水保效果研究第25-38页
       ·植冠截流第26-28页
       ·枯枝落叶抗溅蚀、增渗透抑制地表径流第28-29页
       ·最佳植被覆盖率的确定第29-30页
       ·植被根系的水保效果研究第30-33页
         ·根系分布(垂直和水平)与抗冲性第31-32页
         ·根系密度与抗冲性第32-33页
       ·植被根系对土壤水力学及物理学的效应第33-36页
       ·不同植被类型的配置模式第36-38页
         ·人工草地营建模式第36-37页
         ·林粮带状间作模式第37页
         ·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第37-38页
 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8页
 5 立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第38-42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8-39页
   ·研究目标第39页
   ·研究内容第39-40页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第40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40-42页
第二章 人工林地的建成及其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第42-56页
   ·引言第42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试验区概况第42-43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3页
       ·林木组成成分测定第43页
       ·不同林区产流产沙量的测定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4页
     ·不同林区树高的年际间变化规律第44页
     ·不同林区树胸径的年际间变化规律第44-45页
     ·不同林区树冠郁闭度的年际变化规律第45-47页
     ·人工林地地表经流的变化规律第47-48页
     ·人工林地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第48-50页
       ·悬移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第48-49页
       ·推移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第49页
       ·土壤侵蚀模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第49-50页
     ·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人工水土保持水保效应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第50-53页
       ·人工林水保效应模型的优化性检验第53页
     ·人工水土保持林最佳综合指标的确定第53-54页
   ·结论第54-56页
第三章 不同人工林冠层截留降雨规律的研究第56-72页
   ·引言第56页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试验地概况第56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6-57页
       ·降雨侵蚀力R测定第56页
       ·植被冠层截留降雨量的测定第56-57页
         ·面截留测定第56-57页
         ·横向截留测定第57页
         ·纵向截留测定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70页
     ·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特征第57-58页
     ·林冠层面截留降水的变化规律第58页
     ·林冠层纵向截留降水的变化规律第58-60页
     ·林冠层横向截留降水的变化规律第60页
     ·影响林冠层截留降水的因素第60-63页
       ·降雨量对林冠层截留降水规律的影响第61-62页
       ·降雨强度对林冠层截留降水规律的影响第62页
       ·降水历时对林冠层截留降水规律的影响第62-63页
       ·树种对林冠层截留降水规律的影响第63页
       ·郁闭度对林冠层截留降水规律的影响第63页
     ·人工林冠层截留降雨的数学模型第63-70页
       ·林冠层截留降水过程的动态模型第64-66页
       ·林冠层截留降水的静态模型第66页
       ·林冠层截留降水模型的应用第66-70页
   ·结论第70-72页
第四章 人工林地枯枝落叶周年变化及其水文效应第72-79页
   ·引言第72页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试验地概况第72-73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3页
       ·枯落物量及其持水能力的测定第73页
       ·枯落物周年分解率的测定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7页
     ·人工林地的落叶变化规律第73-74页
     ·枯落物的周年分解变化规律第74-75页
     ·枯落物储蓄量的周年变化规律第75-76页
     ·人工林地枯落物的水文效应第76-77页
       ·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第76-77页
       ·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第77页
   ·结论第77-79页
第五章 人工林地根系对土壤的抗冲增强效应及其增强机理的研究第79-93页
   ·引言第79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试验地概况第79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9-80页
       ·根系密度的测定第79页
       ·根系干重的测定第79-80页
       ·土壤抗冲性的测定第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92页
     ·不同林区的土壤根系分布特征第80-81页
     ·根系对土壤的抗冲增强效应第81页
     ·不同雨强下土壤抗冲性能与冲刷历时的关系第81-83页
       ·大雨强下土壤抗冲性与冲刷历时的关系第82页
       ·中雨强下土壤抗冲性与冲刷历时的关系第82页
       ·小雨强下土壤的抗冲性与冲刷历时的关系第82-83页
     ·土壤根系提高土壤的抗冲性的机制第83-92页
       ·植被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应的特征值第83-84页
       ·土壤抗冲性增强值与其相关因子的相关分析第84页
       ·土壤抗冲增强值与显著性因子间的数学模型第84-85页
       ·土壤抗冲增强值数学模型的合理性检验第85-92页
   ·结论第92-93页
第六章 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空间变化规律第93-106页
   ·引言第93页
   ·材料与方法第93-94页
     ·试验区概况与设计第93页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第93-94页
       ·土壤团聚体含量的测定第93-94页
       ·土壤渗透性能的测定第94页
       ·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的测定第94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第94页
       ·土壤水分的测定第94页
   ·结果与分析第94-104页
     ·土壤团粒结构的空间变化第94-99页
       ·土壤总团粒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第95-97页
       ·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第97-98页
       ·水稳性团粒的空间分布与植被根系空间分布间的相关性分析第98-99页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第99-100页
     ·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化特征第100-101页
     ·土壤比重的空间变化特征第101-102页
     ·毛管空隙度及总空隙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第102-103页
     ·人工林地土壤渗透特征第103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第七章 人工林地小气候变化特征第106-112页
   ·引言第106页
   ·材料与方法第106-107页
     ·试验区概况与设计第106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06-107页
       ·不同林地温湿度的测定第106页
       ·不同林地内水分蒸发量测定第106-107页
       ·土壤水分的测定第107页
   ·结果与分析第107-111页
     ·林内温度变化第107-108页
     ·林内温度梯度变化第108-109页
     ·森林对湿度的作用第109-110页
     ·森林内的降水第110-111页
     ·林内的蒸发作用第111页
   ·结论第111-112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12-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Zn-Al形状记忆合金中的相变
下一篇:大型填料塔槽式液体分布器的实验研究与流体力学模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