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研究
1 引言 | 第1-11页 |
·研究背景:巨额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 | 第7-8页 |
·研究以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 | 第9页 |
·其他相关问题 | 第9-11页 |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11-23页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11-13页 |
·银行不良资产定义 | 第11-12页 |
·银行不良资产分类和成因 | 第12页 |
·不良资产的巨大危害 | 第12-13页 |
·世界各国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及启示 | 第13-16页 |
·各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 | 第13-16页 |
·国外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页 |
·我国不良资产的主要处置方式比较 | 第16-21页 |
·坏帐冲销 | 第18页 |
·债权重组 | 第18-19页 |
·债转股 | 第19页 |
·贷款出售和拍卖 | 第19-20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0-21页 |
·我国采取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意义 | 第21-23页 |
·对于发起人的益处 | 第21-22页 |
·对于投资者的益处 | 第22-23页 |
3 我国不良债权证券化的模式设计 | 第23-38页 |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23-29页 |
·定义 | 第23页 |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 | 第23-24页 |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 | 第24页 |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 第24-27页 |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流程 | 第27-29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原则和特点 | 第29-30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原则 | 第29-30页 |
·SPV的设立和运作 | 第30-33页 |
·我国不良债权证券化的参与者及其职能 | 第33-34页 |
·信用增级 | 第34-36页 |
·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保障 | 第36-38页 |
4 不良债权证券化的债券定价 | 第38-58页 |
·目前AMC各种处置方式的定价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不良债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资产定价 | 第40-42页 |
·构造债权组合 | 第40-41页 |
·资产池资产的评估 | 第41-42页 |
·信用评价法 | 第42-50页 |
·信用评价法的含义 | 第42页 |
·信用评价法的评估步骤 | 第42-50页 |
·假设清算法 | 第50-54页 |
·债权价值分析 | 第54-55页 |
·综合因素分析法 | 第54页 |
·交易案例比较法 | 第54页 |
·德尔菲法 | 第54-55页 |
·模拟拍卖法 | 第55页 |
·资产池中资产品种和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55页 |
·风险收益贴现率的计算 | 第55-58页 |
·CAPM的发展沿革 | 第56页 |
·理论假设 | 第56页 |
·CAPM模型 | 第56-57页 |
·风险收益贴现率的计算步骤 | 第57-58页 |
5 案例分析 | 第58-72页 |
·债权现金流预测 | 第58-66页 |
·债务人基本情况 | 第59页 |
·评估步骤 | 第59-66页 |
·评估咨询结论 | 第66页 |
·风险收益贴现率的计算 | 第66-69页 |
·市场组合收益率的计算 | 第66-67页 |
·债券收益率的计算 | 第67页 |
·风险校正系数β的计算 | 第67-68页 |
·计算风险收益贴现率 | 第68-69页 |
·债券内在价值的确定 | 第69页 |
·信用增级的设计 | 第69-70页 |
·优先级债券价格的确定 | 第70-71页 |
·综合评述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