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 1.1 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 1.1.1 筛选高效的新型吸收液 | 第9-10页 |
| 1.1.2 DETA/TETA+MDEA混胺体系 | 第10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2.1 温室效应与CO_3的排放 | 第11-12页 |
| 2.1.1 温室效应 | 第11-12页 |
| 2.1.2 气候变暖趋势 | 第12页 |
| 2.2 控制CO_2排放的措施 | 第12-13页 |
| 2.2.1 国际关注 | 第12页 |
| 2.2.2 CO_2控制技术 | 第12-13页 |
| 2.3 CO_2综合利用 | 第13-15页 |
| 2.3.1 CO_2的性质 | 第13-14页 |
| 2.3.2 综合应用 | 第14-15页 |
| 2.4 CO_2富集方法 | 第15-18页 |
| 2.4.1 物理吸收法 | 第15-16页 |
| 2.4.2 化学吸收法 | 第16页 |
| 2.4.3 化学吸收法分类 | 第16-17页 |
| 2.4.4 吸收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5 烟道气脱碳工艺 | 第18-19页 |
| 2.5.1 烟道气脱碳系统 | 第18页 |
| 2.5.2 MEA法 | 第18页 |
| 2.5.3 其它工艺 | 第18-19页 |
| 2.6 胺溶液吸收CO_2反应机理动力学 | 第19-24页 |
| 2.6.1 “穿梭”机理 | 第19页 |
| 2.6.2 有机胺溶液与CO_2的反应方程 | 第19-20页 |
| 2.6.3 伯胺、仲胺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 | 第20-22页 |
| 2.6.4 叔胺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 2.6.5 混合有机胺溶液吸收CO_2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4-29页 |
| 3.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4-26页 |
| 3.1.1 双搅拌釜反应吸收装置 | 第24-25页 |
| 3.1.2 筛板鼓泡吸收装置 | 第25页 |
| 3.1.3 再生装置 | 第25-26页 |
| 3.2 试剂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3.2.1 实验气体与试剂 | 第26页 |
| 3.2.2 CO_2吸收速率的测定 | 第26页 |
| 3.2.3 CO_2含量分析 | 第26-28页 |
| 3.2.4 其它分析测试方法 | 第28页 |
| 3.3 双搅拌釜液相分传质系数测定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DETA/TETA单一水溶液富集CO_2实验研究 | 第29-37页 |
| 4.1 DETA/TETA溶液吸收CO_2 | 第29-33页 |
| 4.1.1 DETA/TETA对CO_2吸收速率 | 第29-30页 |
| 4.1.2 吸收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30-32页 |
| 4.1.3 DETA、TETA初始摩尔量与CO_2饱和吸收量的比例 | 第32页 |
| 4.1.4 CO_2吸收量与溶液pH值变化 | 第32-33页 |
| 4.2 DETA/TETA吸收饱和富液再生 | 第33-35页 |
| 4.2.1 再生条件与再生效率 | 第33-35页 |
| 4.2.2 再生贫液吸收过程的pH值变化 | 第35页 |
| 4.3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混合胺体系富集CO_2效果实验研究 | 第37-47页 |
| 5.1 混和胺溶液对CO_2吸收速率 | 第37-39页 |
| 5.1.1 DETA+MDEA体系 | 第37-38页 |
| 5.1.2 TETA+MDEA体系 | 第38-39页 |
| 5.2 混胺溶液的CO_2吸收容量 | 第39-42页 |
| 5.3 混胺吸收量与溶液pH | 第42-43页 |
| 5.4 混合胺吸收富液再生 | 第43-46页 |
| 5.4.1 富液再生温度 | 第43-44页 |
| 5.4.2 再生时间与再生效率 | 第44-46页 |
| 5.5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有机胺溶液吸收CO_2动力学 | 第47-58页 |
| 6.1 DETA+MDEA吸收速率 | 第47-49页 |
| 6.1.1 摩尔配比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6.1.2 温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6.2 气液反应动力学区域的确定 | 第49-52页 |
| 6.2.1 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 6.2.2 单一DETA水溶液 | 第50-51页 |
| 6.2.3 DETA+MDEA混胺水溶液 | 第51-52页 |
| 6.3 混胺吸收CO_2反应机理 | 第52-55页 |
| 6.3.1 碱性水溶液吸收CO_2的反应 | 第52-53页 |
| 6.3.2 反应速率常数 | 第53-55页 |
| 6.4 吸收反应传质增强因子 | 第55-56页 |
| 6.5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七章 MEA+MDEA混和有机胺吸收CO_2的交互作用 | 第58-63页 |
| 7.1 反应机理 | 第58页 |
| 7.2 吸收模型 | 第58-60页 |
| 7.3 实验与理论增强因子的比较 | 第60-61页 |
| 7.4 相关系数B的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 7.4.1 液相MEA浓度 | 第61页 |
| 7.4.2 吸收负荷L | 第61-62页 |
| 7.5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8.1 结论 | 第63-64页 |
| 8.2 建议和展望 | 第64-65页 |
| 符号说明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