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2-46页 |
绪论 | 第46-49页 |
第一章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产业发展趋势 | 第49-68页 |
1.1 “农业”与“大农业”范畴的比较 | 第49-50页 |
1.2 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 | 第50-51页 |
1.3 农业产业地位、产业经济理论 | 第51-52页 |
1.4 产业政策创造了发达国家经济奇迹 | 第52-53页 |
1.5 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中国农业政策 | 第53-56页 |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政策绩效评析 | 第56-58页 |
1.7 农业产业政策问题在我国的提出 | 第58-60页 |
1.8 农业发展趋势 | 第60-66页 |
1.8.1 世界各国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 第61-62页 |
1.8.2 周期性结构失衡和产业的波动运行 | 第62-64页 |
1.8.3 中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态变动成因 | 第64-65页 |
1.8.4 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 第65-66页 |
1.9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68-109页 |
2.1 产业结构理论溯源 | 第68-69页 |
2.2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政策定义及构成 | 第69-70页 |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70-73页 |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 第73-83页 |
2.4.1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73-74页 |
2.4.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沿革 | 第74-83页 |
2.5 农业产业结构宽化、优化、合理化及高度化问题 | 第83-95页 |
2.5.1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85-89页 |
2.5.2 私营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89-94页 |
2.5.3 “三资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94-95页 |
2.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95-102页 |
2.7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效应评析 | 第102-105页 |
2.8 小结 | 第105-109页 |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第109-136页 |
3.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溯源 | 第109-112页 |
3.1.1 SCP框架主要内容及三者间关系 | 第110-111页 |
3.1.2 对SCP框架的评析及框架理论的发展 | 第111页 |
3.1.3 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 | 第111-112页 |
3.1.4 SCP框架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112页 |
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第112-114页 |
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 第114-134页 |
3.3.1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14-116页 |
3.3.2 中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16-120页 |
3.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回顾 | 第120-131页 |
3.3.4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性障碍 | 第131-134页 |
3.4 小结: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问题 | 第134-136页 |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 第136-182页 |
4.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 第136-144页 |
4.1.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 | 第136-137页 |
4.1.2 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 第137-138页 |
4.1.3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 | 第138-140页 |
4.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 第140-142页 |
4.1.5 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 第142-144页 |
4.2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 第144-166页 |
4.2.1 古代农业产业生产及政策变迁的启示 | 第144-145页 |
4.2.2 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划分 | 第145-147页 |
4.2.3 现代广东农业产业地区政策 | 第147-166页 |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第166-173页 |
4.3.1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第166-169页 |
4.3.2 境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第169-173页 |
4.4 国际上若干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 第173-178页 |
4.4.1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 第173-176页 |
4.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 第176-178页 |
4.5 小结 | 第178-182页 |
4.5.1 中国农业产业区域政策评析 | 第178-179页 |
4.5.2 比较与启示 | 第179-182页 |
第五章 农业投入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 第182-231页 |
5.1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 | 第182-190页 |
5.1.1 资金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 第182-184页 |
5.1.2 农业产业资金类型、特征及形式 | 第184页 |
5.1.3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 第184-185页 |
5.1.4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回溯 | 第185-188页 |
5.1.5 外国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 第188页 |
5.1.6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 第188-190页 |
5.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 | 第190-202页 |
5.2.1 土地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 第191页 |
5.2.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回溯 | 第191-194页 |
5.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析 | 第194-196页 |
5.2.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析 | 第196-201页 |
5.2.5 土地流转政策评析 | 第201-202页 |
5.3 农业产业人力投入政策 | 第202-212页 |
5.3.1 人力资源政策理论溯源 | 第202页 |
5.3.2 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 第202-203页 |
5.3.3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政策基本要求及特点 | 第203-204页 |
5.3.4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 第204-205页 |
5.3.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政策 | 第205-209页 |
5.3.6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 第209-212页 |
5.4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政策 | 第212-226页 |
5.4.1 农业产业技术政策理论溯源及政策回溯 | 第212-217页 |
5.4.2 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与高新技术 | 第217-218页 |
5.4.3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 第218-223页 |
5.4.4 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及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 第223-226页 |
5.5 农业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 第226-229页 |
5.6 小结 | 第229-231页 |
第六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 第231-251页 |
6.1 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 第231-236页 |
6.1.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 第231页 |
6.1.2 市场的历史成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 第231-233页 |
6.1.3 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改革历程 | 第233-235页 |
6.1.4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 | 第235-236页 |
6.2 农业国际化、区域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 第236页 |
6.3 中国及国外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及政策支持 | 第236-241页 |
6.3.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框架及农业保护政策 | 第236-238页 |
6.3.2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 第238-241页 |
6.4 各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 第241-243页 |
6.5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 第243-250页 |
6.6 小结 | 第250-251页 |
第七章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 第251-272页 |
7.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 第251-252页 |
7.1.1 区域产业关联的内涵 | 第251页 |
7.1.2 产业关联政策理论 | 第251-252页 |
7.2 在“经济相对过剩”背景下的需求结构 | 第252-253页 |
7.3 增收减负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253-261页 |
7.3.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 | 第253-257页 |
7.3.2 农民负担其实又是农民收入问题 | 第257-259页 |
7.3.3 农民增收主要碍障是结构问题 | 第259-261页 |
7.4 扶贫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261-265页 |
7.4.1 扶贫政策理论溯源 | 第261-263页 |
7.4.2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沿革 | 第263-264页 |
7.4.3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制约因素 | 第264-265页 |
7.5 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265-267页 |
7.5.1 城镇化推进政策沿革 | 第265-266页 |
7.5.2 国家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因分析 | 第266页 |
7.5.3 城镇化推进的政策性障碍 | 第266-267页 |
7.6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第267-270页 |
7.6.1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回溯 | 第267-270页 |
7.6.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障碍 | 第270页 |
7.7 小结 | 第270-272页 |
第八章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 | 第272-311页 |
8.1 农业产业政策执行绩效及对农业产业结构框架的构想 | 第272-275页 |
8.2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依据 | 第275-276页 |
8.3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 第276-278页 |
8.4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法和途径 | 第278-280页 |
8.4.1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方法 | 第278-279页 |
8.4.2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思路 | 第279-280页 |
8.5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选择 | 第280-287页 |
8.5.1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 | 第281-282页 |
8.5.2 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 第282-284页 |
8.5.3 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 第284-287页 |
8.6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政策选择 | 第287-291页 |
8.6.1 做好“现代物流”“枢纽”文章 | 第288-289页 |
8.6.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 第289-290页 |
8.6.3 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 第290页 |
8.6.4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 第290页 |
8.6.5 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 第290-291页 |
8.7 建立农业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 第291-297页 |
8.7.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291页 |
8.7.2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 第291-292页 |
8.7.3 以引进人才为重大工程 | 第292页 |
8.7.4 建设农业保险体系 | 第292-293页 |
8.7.5 加快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293页 |
8.7.6 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 第293-294页 |
8.7.7 增收减负和扶贫 | 第294-296页 |
8.7.8 增强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能力 | 第296-297页 |
8.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 第297-305页 |
8.8.1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 第300页 |
8.8.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 第300-301页 |
8.8.3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 第301页 |
8.8.4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第301-303页 |
8.8.5 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第303-305页 |
8.9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 | 第305-308页 |
8.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 | 第308-311页 |
第九章 总结与思考(附理论创新及论文要点分布表) | 第311-330页 |
附表1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 | 第330-331页 |
附表2 国家产业组织政策 | 第331-334页 |
附表3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 第334-335页 |
附表4 国家产业区域政策 | 第335-337页 |
附表5 国家产业关联政策 | 第337-342页 |
附表6 广东各类型产业政策 | 第342-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