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 第1-34页 |
0.1 问题的缘起 | 第16-19页 |
0.2 分析范式、研究思路与概念性框架 | 第19-24页 |
0.2.1 从信息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 | 第19-22页 |
0.2.2 国民经济体系(theNationalSystemofPoliticalEconomy)观 | 第22-23页 |
0.2.3 研究思路与概念性框架 | 第23-24页 |
0.2.4 分析方法特点 | 第24页 |
0.3 相关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 第24-30页 |
0.3.1 技术创新概念的内涵与要素 | 第24-28页 |
0.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30页 |
0.4 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 | 第30-34页 |
1. 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析:对技术创新的再认识 | 第34-59页 |
1.1 技术创新与经济理论的对接 | 第34-43页 |
1.1.1 技术--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 | 第34-40页 |
1.1.2 技术创新与经济理论的对接 | 第40-43页 |
1.2 熊彼特主义创新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 第43-46页 |
1.2.1 熊彼特: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 | 第43-44页 |
1.2.2 门斯:经济周期与技术创新的“萧条触发”说 | 第44-46页 |
1.2.3 弗里曼:经济周期与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群集 | 第46页 |
1.3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线索及其趋势 | 第46-57页 |
1.3.1 技术创新的单因素解释 | 第47-48页 |
1.3.2 技术创新的双因素解释 | 第48-50页 |
1.3.3 技术创新的多因素解释: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第50-53页 |
1.3.4 简短的评价 | 第53-57页 |
1.4 由文献探讨引出的问题 | 第57-59页 |
2. 当代技术创新的新发展 | 第59-79页 |
2.1 历次技术进步的简单回顾及其特点 | 第59-65页 |
2.1.1 创新的分类 | 第59-60页 |
2.1.2 历次技术革命的简单回顾及其特征 | 第60-65页 |
2.2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技术进步 | 第65-75页 |
2.2.1 信息技术革命与历次技术革命之比较 | 第65-69页 |
2.2.2 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 第69-71页 |
2.2.3 信息技术的经济特性 | 第71-73页 |
2.2.4 经济中的信息 | 第73-75页 |
附录1关于信息 | 第75-76页 |
附录2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1831-1981) | 第76-77页 |
附录3信息技术创新及其生命周期表 | 第77-78页 |
附录4信息社会演进的四个阶段 | 第78-79页 |
3. 当代技术创新的运行基础 | 第79-93页 |
3.1 当代技术创新的经济机制 | 第79-84页 |
3.1.1 当代技术创新的信息(知识)产品性质 | 第79-80页 |
3.1.2 技术创新市场化 | 第80-81页 |
3.1.3 创新成果资本化 | 第81-82页 |
3.1.4 科技知识财产化 | 第82-84页 |
3.2 当代技术创新的运行结构 | 第84-93页 |
3.2.1 当代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 | 第84-85页 |
3.2.2 当代技术创新与边际收益递增 | 第85-88页 |
3.2.3 范围经济性、关联经济性和速度经济性 | 第88-93页 |
4. 当代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 第93-127页 |
4.1 当代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 第93-98页 |
4.1.1 技术创新风险的一般特点 | 第93页 |
4.1.2 当代技术创新的风险 | 第93-98页 |
4.2 风险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同质性融合 | 第98-110页 |
4.2.1 技术创新投资的特点 | 第98-99页 |
4.2.2 当代技术创新投资的“虚拟增殖”机制 | 第99-105页 |
4.2.3 风险投资与当代技术创新的同质性融合 | 第105-110页 |
4.3 风险投资介入的当代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 第110-123页 |
4.3.1 风险投资传导机理 | 第110-113页 |
4.3.2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 第113-119页 |
4.3.3 风险投资介入下的当代技术创新运行 | 第119-123页 |
附录1国际互联网发展简介 | 第123-125页 |
附录2高新技术创新的信息流动模式的详解 | 第125-127页 |
5. 当代技术创新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及其调节 | 第127-148页 |
5.1 当代虚拟资本运行中泡沫的产生与再生产矛盾的经验性分析 | 第127-132页 |
5.2 信息技术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的矛盾的经验性分析 | 第132-138页 |
5.3 信息技术的乘数效应与再生产的矛盾 | 第138-142页 |
5.3.1 当代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 | 第138-141页 |
5.3.2 投资乘数与技术乘数的迭加:技术经济乘数效应 | 第141-142页 |
5.4 当代技术创新运行与再生产矛盾的调节 | 第142-148页 |
5.4.1 技术的“再生”创新——对经济泡沫化的矫正 | 第142-143页 |
5.4.2 国民经济在非均衡中发展——对结构失衡的调整 | 第143-145页 |
5.4.3 扩大需求——对供求失衡的矫正 | 第145-146页 |
5.4.4 收入分配——利润分配的调节 | 第146-148页 |
6. 结论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建议 | 第148-164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8-151页 |
6.2 当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151-164页 |
6.2.1 确立技术创新的战略思想:通过高技术跨越实现经济跨越 | 第151-156页 |
6.2.2 发展我国高技术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与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 第156-159页 |
6.2.3 我国进行当代技术创新的保障性政策措施 | 第159-163页 |
6.2.4 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关键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教育和科学体制 | 第163-164页 |
附录1978~1998年科研经费支出 | 第164-1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5-169页 |
后记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