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港口发展的重要性 | 第7-8页 |
1.2 港口发展与市场经济 | 第8-10页 |
1.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港口发展特点 | 第8-9页 |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港口发展规划 | 第9-10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3.1 营口港发展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3.2 吞吐量与港口发展 | 第11-12页 |
第2章 港口基本情况 | 第12-20页 |
2.1 港口简介 | 第12-14页 |
2.1.1 港区范围 | 第12页 |
2.1.2 沿革与由来 | 第12-13页 |
2.1.3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2 现状分析 | 第14-20页 |
2.2.1 自然条件 | 第14-16页 |
2.2.2 港口设施 | 第16-18页 |
2.2.3 船舶到港情况 | 第18-20页 |
第3章 营口港货物吞吐量发展趋势分析 | 第20-30页 |
3.1 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3.2 港口吞吐量的构成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3.3 港口吞吐量预测 | 第23-30页 |
3.3.1 简述预测及其分类 | 第24-25页 |
3.3.2 营口港吞吐量预测 | 第25-27页 |
3.3.3 预测结果评价分析 | 第27-30页 |
第4章 营口港发展要素分析 | 第30-36页 |
4.1 优势分析 | 第30-31页 |
4.1.1 地理位置优越 | 第30页 |
4.1.2 经济腹地广阔、资源丰富 | 第30页 |
4.1.3 集疏运条件好 | 第30-31页 |
4.1.4 有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 | 第31页 |
4.1.5 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港口的雏形 | 第31页 |
4.1.6 向市场机制转轨成绩显著,正向国际惯例靠拢 | 第31页 |
4.2 规划地位分析 | 第31-33页 |
4.2.1 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两个转变”的切入点 | 第31-32页 |
4.2.2 是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纽带 | 第32页 |
4.2.3 是我国南北海上运输通道的主枢纽和东北地区重要海上门户 | 第32-33页 |
4.3 趋势分析 | 第33-36页 |
4.3.1 工业煤炭输入港 | 第33页 |
4.3.2 矿产品输出港 | 第33页 |
4.3.3 东北地区国际集装箱转运港 | 第33页 |
4.3.4 商品汽车进出口转运港 | 第33-34页 |
4.3.5 散粮外贸专用输出港 | 第34页 |
4.3.6 钢铁及原料进出口中转港 | 第34页 |
4.3.7 石油化工产品进出港 | 第34页 |
4.3.8 水泥出口专用港 | 第34-35页 |
4.3.9 国际旅游客运港 | 第35-36页 |
第5章 发展规划研究 | 第36-47页 |
5.1 制定发展规划的依据 | 第36-37页 |
5.1.1 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 第36页 |
5.1.2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 第36页 |
5.1.3 建设资金的投入 | 第36-37页 |
5.2 发展方向与规划目标 | 第37-38页 |
5.2.1 发展方向 | 第37页 |
5.2.2 规划目标 | 第37-38页 |
5.3 规划重点与实施步骤 | 第38-40页 |
5.3.1 规划重点 | 第38-39页 |
5.3.2 实施步骤 | 第39-40页 |
5.4 营口港发展规模的确定 | 第40-43页 |
5.4.1 港口间的竞争 | 第40-41页 |
5.4.2 竞争对策 | 第41-42页 |
5.4.3 港口发展规模的确定 | 第42-43页 |
5.5 实现规划目标的策略 | 第43-47页 |
5.5.1 加强腹地联系培养对外辐射能力 | 第43-44页 |
5.5.2 协调港城关系,形成“以港兴城、以城促港”规划 | 第44-45页 |
5.5.3 要走多元化的路子,加大港口投入 | 第45页 |
5.5.4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营联运,促进物流和港口的发展 | 第45页 |
5.5.5 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口岸功能建设 | 第45-46页 |
5.5.6 在鲅鱼圈港区内设立保税区 | 第46页 |
5.5.7 注重人才智力开发,坚持科技兴港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