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1. 股票指数期权概述 | 第7-21页 |
1.1 股票指数期权的产生与发展 | 第7-9页 |
1.1.1 产生背景 | 第7页 |
1.1.2 发展状况 | 第7-8页 |
1.1.3 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8-9页 |
1.2 股票指数期权的定义 | 第9-11页 |
1.2.1 股票指数的种类 | 第9-10页 |
1.2.1.1 市值加权指数 | 第9页 |
1.2.1.2 价格加权指数 | 第9-10页 |
1.2.2 定义与期权合约 | 第10-11页 |
1.2.2.1 股票指数期权定义 | 第10页 |
1.2.2.2 期权合约 | 第10页 |
1.2.2.3 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 | 第10页 |
1.2.2.4 范例 | 第10-11页 |
1.3 股票指数期权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1 一般性 | 第11-12页 |
1.3.2 特殊性 | 第12页 |
1.4 股票指数期权的作用分析 | 第12-15页 |
1.4.1 衍生产品共同的作用 | 第12-14页 |
1.4.1.1 正面作用 | 第12-13页 |
1.4.1.2 负面作用 | 第13-14页 |
1.4.2 股票指数期权的独特作用 | 第14-15页 |
1.5 股票指数期权的定价分析 | 第15-17页 |
1.5.1 定价理论 | 第15-17页 |
1.5.2 价格分析 | 第17页 |
1.5.2.1 期权合约价格 | 第17页 |
1.5.2.2 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 | 第17页 |
1.6 股票指数期权套期保值理论 | 第17-18页 |
1.6.1 套期保值定义 | 第17-18页 |
1.6.2 套期保值的方式 | 第18页 |
1.6.3 与期货的套期保值的区别 | 第18页 |
1.7 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策略 | 第18-21页 |
1.7.1 静态保值交易策略 | 第18-20页 |
1.7.1.1 基本交易策略 | 第18-19页 |
1.7.1.2 组合投资策略 | 第19-20页 |
1.7.2 动态保值交易策略 | 第20-21页 |
2. 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的风险分析与监管 | 第21-34页 |
2.1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识别与测定方法 | 第21-27页 |
2.1.1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识别 | 第21-24页 |
2.1.1.1 市场风险 | 第22页 |
2.1.1.2 信用风险 | 第22-23页 |
2.1.1.3 流动性风险 | 第23页 |
2.1.1.4 操作风险 | 第23页 |
2.1.1.5 结算风险 | 第23页 |
2.1.1.6 法律风险 | 第23-24页 |
2.1.1.7 其他风险 | 第24页 |
2.1.2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2.1.2.1 风险价值市场特征 | 第24-25页 |
2.1.2.2 几种常用的测定期权风险价值变动的方法 | 第25-27页 |
2.1.2.3 市场风险测定方法的操作比较 | 第27页 |
2.2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管理 | 第27-31页 |
2.2.1 风险控制体系 | 第27-28页 |
2.2.2 风险管理的具体分析 | 第28-30页 |
2.2.3 香港期交所恒指期权的风险管理 | 第30-31页 |
2.3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监管 | 第31-34页 |
3.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研究 | 第34-53页 |
3.1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前期分析 | 第34-45页 |
3.1.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状况 | 第34-37页 |
3.1.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第37-40页 |
3.1.2.1 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体制 | 第37-38页 |
3.1.2.2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第38页 |
3.1.2.3 金融衍生工具设计不尽合理 | 第38-39页 |
3.1.2.4 缺乏法律规范 | 第39页 |
3.1.2.5 金融市场缺少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 | 第39-40页 |
3.1.2.6 真正市场化的经营主体较少 | 第40页 |
3.1.3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3.1.4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可行性 | 第42-44页 |
3.1.5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优先性 | 第44-45页 |
3.2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构想 | 第45-51页 |
3.2.1 开展应遵循的原则 | 第45页 |
3.2.2 交易的组织形式和市场构成 | 第45-47页 |
3.2.2.1 交易组织形式 | 第45-46页 |
3.2.2.2 市场构成 | 第46-47页 |
3.2.3 交易品种 | 第47-48页 |
3.2.4 合约单位 | 第48-49页 |
3.2.5 报价限制和最小报价单位 | 第49-50页 |
3.2.6 保证金制度 | 第50页 |
3.2.7 交割结算制度 | 第50-51页 |
3.2.8 合约期限 | 第51页 |
3.3 对我国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监管的建议 | 第51-53页 |
3.3.1 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3.3.2 法规建设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附录一 | 第58页 |
附录二 | 第58-60页 |
附录三 | 第60-61页 |
附录四 | 第61-63页 |
附录五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