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研究

前言第1-7页
1. 股票指数期权概述第7-21页
 1.1 股票指数期权的产生与发展第7-9页
  1.1.1 产生背景第7页
  1.1.2 发展状况第7-8页
  1.1.3 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第8-9页
 1.2 股票指数期权的定义第9-11页
  1.2.1 股票指数的种类第9-10页
   1.2.1.1 市值加权指数第9页
   1.2.1.2 价格加权指数第9-10页
  1.2.2 定义与期权合约第10-11页
   1.2.2.1 股票指数期权定义第10页
   1.2.2.2 期权合约第10页
   1.2.2.3 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第10页
   1.2.2.4 范例第10-11页
 1.3 股票指数期权的特点第11-12页
  1.3.1 一般性第11-12页
  1.3.2 特殊性第12页
 1.4 股票指数期权的作用分析第12-15页
  1.4.1 衍生产品共同的作用第12-14页
   1.4.1.1 正面作用第12-13页
   1.4.1.2 负面作用第13-14页
  1.4.2 股票指数期权的独特作用第14-15页
 1.5 股票指数期权的定价分析第15-17页
  1.5.1 定价理论第15-17页
  1.5.2 价格分析第17页
   1.5.2.1 期权合约价格第17页
   1.5.2.2 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第17页
 1.6 股票指数期权套期保值理论第17-18页
  1.6.1 套期保值定义第17-18页
  1.6.2 套期保值的方式第18页
  1.6.3 与期货的套期保值的区别第18页
 1.7 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策略第18-21页
  1.7.1 静态保值交易策略第18-20页
   1.7.1.1 基本交易策略第18-19页
   1.7.1.2 组合投资策略第19-20页
  1.7.2 动态保值交易策略第20-21页
2. 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的风险分析与监管第21-34页
 2.1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识别与测定方法第21-27页
  2.1.1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识别第21-24页
   2.1.1.1 市场风险第22页
   2.1.1.2 信用风险第22-23页
   2.1.1.3 流动性风险第23页
   2.1.1.4 操作风险第23页
   2.1.1.5 结算风险第23页
   2.1.1.6 法律风险第23-24页
   2.1.1.7 其他风险第24页
  2.1.2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测定方法第24-27页
   2.1.2.1 风险价值市场特征第24-25页
   2.1.2.2 几种常用的测定期权风险价值变动的方法第25-27页
   2.1.2.3 市场风险测定方法的操作比较第27页
 2.2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管理第27-31页
  2.2.1 风险控制体系第27-28页
  2.2.2 风险管理的具体分析第28-30页
  2.2.3 香港期交所恒指期权的风险管理第30-31页
 2.3 股票指数期权风险的监管第31-34页
3.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研究第34-53页
 3.1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前期分析第34-45页
  3.1.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状况第34-37页
  3.1.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第37-40页
   3.1.2.1 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体制第37-38页
   3.1.2.2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第38页
   3.1.2.3 金融衍生工具设计不尽合理第38-39页
   3.1.2.4 缺乏法律规范第39页
   3.1.2.5 金融市场缺少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第39-40页
   3.1.2.6 真正市场化的经营主体较少第40页
  3.1.3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必要性第40-42页
  3.1.4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可行性第42-44页
  3.1.5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优先性第44-45页
 3.2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权的构想第45-51页
  3.2.1 开展应遵循的原则第45页
  3.2.2 交易的组织形式和市场构成第45-47页
   3.2.2.1 交易组织形式第45-46页
   3.2.2.2 市场构成第46-47页
  3.2.3 交易品种第47-48页
  3.2.4 合约单位第48-49页
  3.2.5 报价限制和最小报价单位第49-50页
  3.2.6 保证金制度第50页
  3.2.7 交割结算制度第50-51页
  3.2.8 合约期限第51页
 3.3 对我国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监管的建议第51-53页
  3.3.1 监管体系第51-52页
  3.3.2 法规建设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注释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第58-65页
 附录一第58页
 附录二第58-60页
 附录三第60-61页
 附录四第61-63页
 附录五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区蛛网膜下池、相关结构及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下一篇:颈内动脉岩骨段至交通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