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
1 引言 | 第1-10页 |
2 农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 第10-20页 |
2.1 农地 | 第10-13页 |
2.1.1 农地的概念及特点 | 第10-11页 |
2.1.2 我国农地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2.2 土地评价 | 第13-14页 |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4-16页 |
2.4 农地适宜性评价 | 第16-20页 |
2.4.1 农地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分类 | 第16-17页 |
2.4.2 农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17-18页 |
2.4.3 农地适宜性评价程序 | 第18-20页 |
3 农地适宜性评价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3.1 农地适宜性评价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3.1.1 农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 第20-21页 |
3.1.2 农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21-22页 |
3.1.3 农地适宜性评价中新技术的应用 | 第22-25页 |
3.2 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4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技术基础 | 第26-39页 |
4.1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6-31页 |
4.1.1 概念 | 第26页 |
4.1.2 起源与发展 | 第26-27页 |
4.1.3 结构与功能 | 第27-30页 |
4.1.4 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30-31页 |
4.2 专家系统 | 第31-39页 |
4.2.1 概念 | 第31-34页 |
4.2.2 结构与功能 | 第34-39页 |
5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建立 | 第39-52页 |
5.1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建立的原则 | 第39页 |
5.2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建立的软硬件环境 | 第39-40页 |
5.3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40-41页 |
5.4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信息流和控制流 | 第41-43页 |
5.4.1 信息流 | 第41-42页 |
5.4.2 控制流 | 第42-43页 |
5.5 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 第43-44页 |
5.6 知识的获取与管理 | 第44-46页 |
5.7 推理机的设计 | 第46-48页 |
5.7.1 知识搜索策略 | 第47-48页 |
5.7.2 推理控制策略 | 第48页 |
5.8 人—机接口的创建 | 第48页 |
5.9 专家系统源程序 | 第48-52页 |
5.9.1 规则库程序 | 第49页 |
5.9.2 推理机程序 | 第49-52页 |
6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实证研究 | 第52-63页 |
6.1 邳州市农地概况 | 第52-54页 |
6.2 农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 第54页 |
6.3 评价因素的选取及评价规则的确定 | 第54-58页 |
6.3.1 评价因素的选取 | 第54-55页 |
6.3.2 评价规则的确定 | 第55-58页 |
6.4 评价单元划分 | 第58-59页 |
6.5 用户界面介绍 | 第59-61页 |
6.6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61-63页 |
7 结语 | 第63-73页 |
英文摘要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图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