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立题背景 | 第9页 |
·庄园的概念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动向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动向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动向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庄园概述 | 第15-34页 |
·中国庄园概述 | 第15-20页 |
·中国庄园简史 | 第15-18页 |
·从防御设施看中国庄园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6页 |
·古代中国庄园的盛行与衰败 | 第16-17页 |
·中国庄园的再发展与转型 | 第17-18页 |
·中国庄园艺术特点 | 第18-19页 |
·中国名庄 | 第19-20页 |
·国外庄园概述 | 第20-31页 |
·名利双收的意大利庄园 | 第21-24页 |
·意大利庄园艺术特点 | 第21页 |
·意大利名庄 | 第21-24页 |
·历史沉积中的法国庄园 | 第24-26页 |
·法国庄园艺术特点 | 第24-25页 |
·法国名庄 | 第25-26页 |
·陶渊明世外桃源式的英国庄园 | 第26-27页 |
·英国庄园艺术特点 | 第26页 |
·英国名庄 | 第26-27页 |
·贵族气息浓郁的俄罗斯庄园 | 第27-30页 |
·俄罗斯庄园艺术特点 | 第28页 |
·俄罗斯名庄 | 第28-30页 |
·工业创世纪里的美国庄园 | 第30-31页 |
·美国庄园艺术特点 | 第30页 |
·美国名庄 | 第30-31页 |
·庄园的特点 | 第31-33页 |
·规模浩大 | 第31-32页 |
·闭门为市 | 第32页 |
·田园山川产业化 | 第32-33页 |
·环境园林化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庄园的设计思想 | 第34-39页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 第34-35页 |
·“与人和”的思想 | 第34页 |
·“与地利”的思想 | 第34-35页 |
·可持续性景观的思想 | 第35-36页 |
·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破坏下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第35页 |
·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的理念 | 第35-36页 |
·秉承前人的设计理想 | 第36页 |
·“天人合一”的思想 | 第36-37页 |
·乡土景观的思想 | 第37页 |
·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思想 | 第37-38页 |
·借鉴设计的思想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庄园景观设计 | 第39-71页 |
·庄园选址 | 第39-41页 |
·庄园选址的历史原因 | 第39-40页 |
·选址标准 | 第40-41页 |
·庄园总体景观规划 | 第41-48页 |
·庄园总体景观设计 | 第42-43页 |
·庄园景观建设框架 | 第43-44页 |
·多种造景手法交互搭配 | 第44-46页 |
·防御与景观结合的魏氏庄园 | 第46页 |
·声势浩大的康百万庄园 | 第46-48页 |
·庄园建筑设计 | 第48-54页 |
·庄园建筑的类型 | 第49-50页 |
·庄园的建筑设计 | 第50页 |
·布局整密的常家庄园建筑 | 第50-51页 |
·展现一方特色的牟氏庄园建筑 | 第51-52页 |
·年深日久的康百万庄园建筑 | 第52-53页 |
·深深几许的魏氏庄园建筑 | 第53-54页 |
·庄园游憩地设计 | 第54-66页 |
·庄园游憩地设计 | 第55-56页 |
·浑然天成、幽静深远 | 第55页 |
·大气而浪漫 | 第55页 |
·简练而精于细节 | 第55-56页 |
·人为痕迹刻画自然本质 | 第56页 |
·庄园植物造景 | 第56-59页 |
·选材乡土以达适宜 | 第56-58页 |
·形式多样、活泼统一 | 第58-59页 |
·因地制宜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59页 |
·庄园水景的营造 | 第59-62页 |
·水在庄园景观里的作用 | 第60页 |
·水景的分类 | 第60-61页 |
·水与山石材的组景 | 第61页 |
·水景的综合设计 | 第61-62页 |
·庄园的装饰元素 | 第62-64页 |
·自然风味的夕佳山庄园 | 第64-65页 |
·精雕细琢的常家庄园静园 | 第65-66页 |
·庄园产业 | 第66-70页 |
·庄园产业的内容 | 第67-69页 |
·牲畜养殖业 | 第68页 |
·园艺业 | 第68-69页 |
·其它经济事务 | 第69页 |
·产业土地利用 | 第69-70页 |
·生态效益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5 结论与启示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对中国现代庄园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72-74页 |
·庄园主概念的转换 | 第72页 |
·“种”庄园 | 第72-73页 |
·“返本开新”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