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民幸福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7页 |
一、国民幸福的内涵 | 第13-15页 |
(一) 幸福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国民幸福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国民幸福的基本诉求 | 第15-21页 |
(一) 富足 | 第15-16页 |
(二) 安全 | 第16-20页 |
(三) 平等自由 | 第20-21页 |
(四) 希望 | 第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21-27页 |
(一) 有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经典论述 | 第21-23页 |
(二) 幸福的辩证关系 | 第23-25页 |
(三) 政治的本质及其与国民幸福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影响国民幸福的政治因素 | 第27-46页 |
一、政治目的及制度安排 | 第27-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目的 | 第27-28页 |
(二) 国家制度安排 | 第28-32页 |
二、执政理念及政府治理能力 | 第32-34页 |
(一) 政党的执政理念及对国民幸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政府治理能力 | 第33-34页 |
三、执政党威望及民众信任 | 第34-39页 |
(一) 政党的合法性与群众性 | 第34-37页 |
(二) 关于民众自身的自治权限与参与力度 | 第37-39页 |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39-44页 |
(一) 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39-41页 |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 | 第41-44页 |
五、社会阶层流动及机会 | 第44-46页 |
(一) 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 | 第44页 |
(二) 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流动的现状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增强国民幸福的政治建设 | 第46-63页 |
一、营造稳定的政治局面 | 第46-47页 |
二、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 | 第47-52页 |
(一) 践行以人为本是实现国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 第47-49页 |
(二) 制度改革与构造和谐社会 | 第49-52页 |
三、扩大公民参与以增强良性互动 | 第52-60页 |
(一) 政府与民众互动的重要性 | 第52-53页 |
(二) 如何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 第53-54页 |
(三) 民众政策参与的途径与作用 | 第54-56页 |
(四)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四、保障机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 第60-63页 |
(一)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保障机会公平 | 第60-61页 |
(二) 社会流动公平性保障措施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