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线路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水体下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 第15-20页 |
·移动稳定后采动岩层内的“三带”特征 | 第15-18页 |
·垮落带 | 第15-17页 |
·裂缝带 | 第17页 |
·弯曲带 | 第17-18页 |
·水体下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 第18-19页 |
·垮落带的破坏特征 | 第18页 |
·裂缝带的破坏特征 | 第18-19页 |
·导水裂缝带发育的动态特征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大平煤矿N1S1 试采工作面与三台子水库概况 | 第20-35页 |
·N1S1 试采工作面自然概况 | 第20-23页 |
·N1S1 试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概况 | 第23-29页 |
·上覆岩层结构、岩性 | 第23-27页 |
·大平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7-28页 |
·试采工作面覆岩岩性、地层结构、构造分析 | 第28-29页 |
·试采工作面设计及煤层顶底板 | 第29页 |
·三台子水库概况 | 第29-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覆岩破坏室内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 第35-53页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38页 |
·试验设计与制作 | 第38-43页 |
·相似条件确定 | 第38-40页 |
·相似材料配比 | 第40-41页 |
·模型制作 | 第41-43页 |
·开采模拟与实验观测 | 第43-44页 |
·实验观测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顶板岩层活动规律 | 第44页 |
·覆岩破坏基本形式与“三带”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垮落带与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 | 第48-50页 |
·弯曲带岩层中的离层 | 第50-51页 |
·地表裂缝 | 第51-52页 |
·实验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实验结论 | 第5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5 数值模拟原理及数值模拟方案 | 第53-64页 |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 第53-58页 |
·RFPA~(2D)的数据处理方式和特点 | 第55-56页 |
·RFPA~(2D)主要功能 | 第56-57页 |
·RFPA~(2D)单元破坏准则 | 第57-58页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8-63页 |
·数值模拟的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模型尺寸 | 第59页 |
·力学模型和数值模型 | 第59-60页 |
·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60-62页 |
·N1S1 工作面覆岩破坏数值反演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6 大平煤矿覆岩破坏的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数值模拟 | 第64-80页 |
·N1S1 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 第64-74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覆岩变形破坏的发展过程 | 第65-68页 |
·导水裂缝带的分布特征 | 第68-69页 |
·导水裂缝带的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 | 第69-74页 |
·采放高度对导水裂缝带高度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74-78页 |
·不同采放高度数值模拟的结果 | 第74-77页 |
·大平煤矿导水裂缝带高度与采放高度的关系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7 大平煤矿N1S1 综放开采工作面防水煤岩柱设计 | 第80-87页 |
·水体下采煤防水煤岩柱的设计原理 | 第80-81页 |
·N1S1 综放开采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81-83页 |
·N1S1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81-82页 |
·三台子水库概况 | 第82页 |
·大平煤矿N1S1 综放开采工作面水库下采煤的特殊性 | 第82-83页 |
·防水煤岩柱厚度与保护层厚度的计算 | 第83-84页 |
·N1S1 工作面综放开采的安全可行性分析 | 第84-85页 |
·防水安全煤岩柱厚度 | 第84页 |
·导水裂缝带上方岩层(保护层厚度)的隔水性 | 第84-85页 |
·断层对导水裂缝带上方岩层防水性的影响 | 第85页 |
·试采方案安全可靠性分析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