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和实用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矿山的灾害分析 | 第13-15页 |
| ·煤和瓦斯突出 | 第13页 |
| ·地面下沉和塌陷 | 第13-14页 |
| ·矿山地下水灾害 | 第14页 |
| ·深井地压灾害 | 第14页 |
| ·露天边坡滑坡 | 第14-15页 |
| ·采空区隐患 | 第15页 |
| ·矿山微地震综合检测技术的概述 | 第15-16页 |
| ·微震监测技术在矿山的应用范围 | 第16-18页 |
| ·微震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第2章 济南张马屯铁矿的矿山地质及注浆堵水帷幕 | 第23-37页 |
| ·矿山概况 | 第23-25页 |
| ·地质概况 | 第25-27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5页 |
| ·地层 | 第25-26页 |
| ·构造 | 第26页 |
| ·成矿规律 | 第26-27页 |
| ·矿床地质 | 第27页 |
| ·矿山帷幕概况 | 第27-36页 |
| ·注浆帷幕背景 | 第27-29页 |
| ·大帷幕区赋存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对帷幕的影响 | 第32-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济钢微震监测系统原理及硬件系统 | 第37-49页 |
| ·微震技术的基础理论 | 第37-38页 |
| ·张马屯铁矿微震监测系统概况 | 第38-39页 |
| ·系统功能概况 | 第39-40页 |
| ·微震数据采集设备的布置 | 第40-41页 |
| ·传感器布置范围的确定、型号选择及安装中的经验总结 | 第41-47页 |
| ·监测范围的确定 | 第42-43页 |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43页 |
| ·传感器的布置方式及安装 | 第43-47页 |
| ·微震监测方案的总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微震监测系统软件及初步成果 | 第49-73页 |
| ·微震监测系统软件操作 | 第51-60页 |
| ·模型导入 | 第51-52页 |
| ·事件时间范围查看 | 第52-53页 |
| ·事件处理 | 第53-55页 |
| ·信号实时采集与记录 | 第55-57页 |
| ·HNAS中的连续数据的人工处理 | 第57页 |
| ·波谱分析 | 第57-58页 |
| ·数据过滤及报告生成 | 第58-60页 |
| ·远程网络传输及MMS-VIEW的使用 | 第60-65页 |
| ·监测系统操作常见问题 | 第65-67页 |
| ·注意事项 | 第67页 |
| ·初步成果 | 第67-73页 |
| ·噪声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67-68页 |
| ·微震波形数据库建立 | 第68-73页 |
| 第5章 矿山微震监测在矿山安全事故和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 第73-82页 |
| ·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性 | 第73-74页 |
| ·微震监测系统所起的作用 | 第74-77页 |
| ·在应急预案编制及调度指挥系统中的作用 | 第74-76页 |
| ·在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 第76页 |
| ·在应急救援通讯系统中的作用 | 第76页 |
| ·在被困人员的搜求中的作用 | 第76-77页 |
| ·搜救中的敲击试验 | 第77-80页 |
| ·敲击试验 | 第77-80页 |
| ·尚需完善之处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6章 微震系统在突水及防治中的作用 | 第82-90页 |
| ·突水地质分析 | 第82-84页 |
| ·矿山水文地质 | 第82-83页 |
| ·突水地质构造 | 第83-84页 |
| ·突水成因类型 | 第84-86页 |
| ·溶蚀裂隙构造引发的突水 | 第84页 |
| ·凹镜式断层引发的突水 | 第84-86页 |
| ·小型褶曲引发的突水 | 第86页 |
| ·微震技术在地质构造引发突水的预测中的作用 | 第86-88页 |
| ·利用微震现象与突水规律预测 | 第86-87页 |
| ·利用含水层接触关系预测 | 第87页 |
| ·利用微震技术从破裂和岩石的力学性质角度来预测 | 第87-88页 |
| ·微震系统与试验排水与复矿追排水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 ·今后的工作与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