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中国群众体育实践的理论诉求 | 第10-11页 |
| ·丰富与创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需求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中国体育原点的历史溯源 | 第15-18页 |
| ·中国古代体育 | 第16-17页 |
| ·中国近现代体育 | 第17-18页 |
| ·中国群众体育原点的确立 | 第18-19页 |
| ·中国群众体育原点的发展 | 第19页 |
| ·中国群众体育原点与支点的变化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新中国体育发展原点的历史选择 | 第23-29页 |
| ·人类历史上体育发展的两条主线 | 第23-26页 |
| ·古希腊体育 | 第23-24页 |
| ·欧洲中世纪体育 | 第24页 |
| ·近现代体育的兴起 | 第24-26页 |
| ·新中国选择体育发展原点的时代背景 | 第26-27页 |
| ·新中国发展体育及群众体育原点的确立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原点的嬗变与中国社会发展契合 | 第29-42页 |
| ·原点嬗变的社会环境分析 | 第29-38页 |
| ·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体育发展 | 第29-30页 |
|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功能的转变 | 第30-36页 |
| ·社会转型与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 | 第36-38页 |
|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反思 | 第38-39页 |
| ·“工具论”导致体育本质的迷失 | 第38页 |
| ·“工具论”导致人成为工具与人性的虚无 | 第38-39页 |
| ·新时期下对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 第39-42页 |
| ·和谐社会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 第39-40页 |
|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指导群众体育发展 | 第40页 |
| ·2008 年奥运会后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人本位”的中国群众体育原点的确立与发展 | 第42-50页 |
| ·“回归个体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原点的确立 | 第42-45页 |
| ·东方体育文化的复位 | 第42-43页 |
| ·古希腊雅典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皈依 | 第43-44页 |
| ·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 | 第44-45页 |
| ·“回归个体的”中国群众体育原点的发展 | 第45-50页 |
| ·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体育 | 第45-46页 |
| ·群众体育形态的转变——社区体育 | 第46页 |
| ·群众体育发展支点的变化 | 第46-50页 |
| 第六章 “人本位”的中国群众体育支点的发展 | 第50-56页 |
| ·“旧原点”下对应的支点模式 | 第50-51页 |
| ·政府行使全部职权 | 第50-51页 |
| ·政府承担全部经费 | 第51页 |
| ·政府提供全部产品 | 第51页 |
| ·原点嬗变过程中支点的模式缺陷 | 第51-52页 |
| ·决策结构上的过分集中 | 第52页 |
| ·资金结构的单一 | 第52页 |
| ·动力结构上的贫乏 | 第52页 |
| ·新时期下支点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 第52-56页 |
| ·新时期政府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角色选择 | 第52-54页 |
| ·新时期政府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第54-5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