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风力作用高耸结构应力场的识别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合肥电视塔有限元模型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14-19页 |
·引言 | 第14页 |
·合肥电视塔有限元模型 | 第14-17页 |
·电视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结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合肥电视塔的随机风振响应分析 | 第19-31页 |
·引言 | 第19页 |
·脉动风特性 | 第19-23页 |
·脉动风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20-21页 |
·脉动风压系数 | 第21页 |
·脉动风的空间相关性 | 第21-22页 |
·风荷载的自功率与互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22-23页 |
·频域法求解结构随机风振响应 | 第23-27页 |
·杆件内力方差的求解 | 第27-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模式的合肥电视塔应力场识别 | 第31-43页 |
·引言 | 第31页 |
·模糊识别的基本理论 | 第31-32页 |
·模糊识别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模糊识别的基本方法 | 第33-36页 |
·个体识别方法 | 第33页 |
·群体识别方法 | 第33-36页 |
·关键杆件的选取 | 第36-37页 |
·模糊模式库的建立 | 第37-38页 |
·择近原则法识别应力场 | 第38-40页 |
·最大隶属法识别应力场 | 第40-42页 |
·最大隶属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线性模糊分布法建立隶属函数 | 第41页 |
·标准加权法计算权重因子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5章 模糊模式识别系统的仿真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页 |
·脉动风荷载的模拟 | 第43-47页 |
·时域法求风振响应 | 第47-50页 |
·模糊模式识别应力场的算例分析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