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社会控制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6页 |
| ·经学的衰落 | 第10-12页 |
| ·东汉豪族势力大发展 | 第12-13页 |
| ·政治平衡的困局 | 第13-15页 |
| ·君权至上的理论危机与割据思想的流行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 仲长统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 第18-26页 |
| ·仲长统与《昌言》 | 第18-20页 |
| ·仲长统生平介绍 | 第18-19页 |
| ·《昌言》及特征 | 第19-20页 |
| ·仲长统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归宿 | 第20-22页 |
| ·仲长统在经学向玄学转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 第20-21页 |
| ·后期消极出世的精神归宿 | 第21-22页 |
| ·仲长统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 第22-26页 |
| ·对天道迷信与天命循环的批判 | 第22-23页 |
| ·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 第23-25页 |
| ·其他思想家的社会批判思想 | 第25-26页 |
| 3 仲长统社会内在控制思想 | 第26-34页 |
| ·概述 | 第26页 |
| ·仲长统的道德控制方式 | 第26-29页 |
| ·宗法道德的作用 | 第26-27页 |
| ·德教是治国之本 | 第27-28页 |
| ·建立社会道德控制体系 | 第28-29页 |
| ·仲长统的习俗控制方式 | 第29-30页 |
| ·理想型社会角色的条件 | 第30-34页 |
| ·“孝”与“义” | 第30-31页 |
| ·“忠君”与“忠道” | 第31-32页 |
| ·坚持“信义”的原则 | 第32-34页 |
| 4 仲长统社会外在控制思想 | 第34-42页 |
| ·概述 | 第34-35页 |
| ·十六条总体构想 | 第34-35页 |
| ·社会权力一元化 | 第35页 |
| ·仲长统的经济控制方式 | 第35-38页 |
| ·抑制土地兼并 | 第35-37页 |
| ·限制工商业发展 | 第37-38页 |
| ·仲长统的政治控制方式 | 第38-40页 |
| ·确立三公的行政职能 | 第38-39页 |
| ·整合官吏的选拔机制 | 第39-40页 |
| ·仲长统的法律控制方式 | 第40-42页 |
| ·因时制宜的立法原则 | 第40页 |
| ·科条有序的执法原则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A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