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安排与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本论文的贡献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流动性过剩的一般分析 | 第21-47页 |
·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 第21-23页 |
·定义 | 第21页 |
·衡量指标 | 第21-23页 |
·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 第23-32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论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原因分析 | 第24-32页 |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影响 | 第32-39页 |
·流动性过剩的不利影响 | 第33-37页 |
·流动性过剩的有利影响 | 第37-39页 |
·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方法和国际经验借鉴 | 第39-47页 |
·典型国家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实践回顾 | 第39-42页 |
·我国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方法 | 第42-47页 |
第三章 我国治理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反映 | 第47-72页 |
·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机理 | 第47-48页 |
·存款准备金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 | 第48-56页 |
·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 | 第48-50页 |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的市场反映 | 第50-56页 |
·利率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 | 第56-66页 |
·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 | 第56-57页 |
·利率调整后的市场反映 | 第57-66页 |
·公开市场操作治理流动性过剩 | 第66-71页 |
·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整 | 第66-68页 |
·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后的市场反映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 第72-86页 |
·流动性过剩的度量 | 第72-73页 |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实证检验 | 第73-78页 |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相关性检验 | 第74-75页 |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75-77页 |
·变量之间协整关系检验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页 |
·利率政策对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实证检验 | 第78-82页 |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78页 |
·相关性检验 | 第78-79页 |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79-81页 |
·变量之间协整关系检验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页 |
·公开市场操作对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实证检验 | 第82-84页 |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82页 |
·相关性检验 | 第82-83页 |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86-98页 |
·影响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86-92页 |
·金融市场的发展缺陷 | 第86-87页 |
·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 | 第87-89页 |
·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 | 第89-91页 |
·微观经济主体的博弈行为 | 第91-92页 |
·提高我国治理流动性过剩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92-98页 |
·提高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 | 第92-95页 |
·综合运用其他调控方式治理流动性过剩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总结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