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三位检测定位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机器视觉 | 第9-12页 |
·机器视觉的概念 | 第9-10页 |
·机器视觉的理论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机器视觉的一般应用系统 | 第12页 |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12-15页 |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机器视觉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双目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国内外机器立体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研究的系统及其工作重难点 | 第16-18页 |
·课题目的、任务及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研究所依据的系统 | 第17-18页 |
·系统的理论根据 | 第18页 |
·论文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双目机器视觉检测定位的原理 | 第19-24页 |
·双目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 第19-20页 |
·双目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 第19页 |
·检测定位原理 | 第19-20页 |
·双目视觉原理模型 | 第20-22页 |
·平行双目立体视觉原理模型 | 第20-21页 |
·平行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的测量测量原理 | 第21-22页 |
·非平行双目立体视觉模型 | 第22页 |
·基于非平行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系统的实现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摄像机成像模型及其标定 | 第24-42页 |
·坐标系 | 第24-26页 |
·摄影成像原理 | 第26-29页 |
·摄像机投影模型 | 第26-27页 |
·小孔成像模型 | 第27-28页 |
·透镜成像模型 | 第28页 |
·摄像机的畸变模型 | 第28-29页 |
·摄像机的标定 | 第29-36页 |
·摄像机标定方法的分类 | 第29-31页 |
·需要标定的参数 | 第31页 |
·坐标变换模型 | 第31-34页 |
·现有标定法的分析 | 第34-36页 |
·基于共面点的摄像机线性标定方法 | 第36-41页 |
·标定模板 | 第36-37页 |
·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 第37-38页 |
·标定的参数 | 第38页 |
·标定过程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特征提取匹配及三维重建 | 第42-58页 |
·用作特征点的标记物 | 第42-43页 |
·特征提取 | 第43-48页 |
·灰度直方图 | 第43-45页 |
·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 第43页 |
·直方图的性质 | 第43-44页 |
·进行直方图的算法及其程序实现 | 第44-45页 |
·二值化 | 第45-48页 |
·二值化概念 | 第45-46页 |
·图像二值化的方法 | 第46-47页 |
·二值化性质 | 第47-48页 |
·特征匹配 | 第48-53页 |
·匹配的基本知识 | 第48-50页 |
·基于中心到边界的最短距离匹配 | 第50-53页 |
·中心坐标计算 | 第50页 |
·边缘提取 | 第50-51页 |
·基于中心到边界的最短距离匹配(简称最短中心距) | 第51-53页 |
·三维重建 | 第53-57页 |
·双目视觉特征点三维重建算法 | 第53-55页 |
·图像处理中用到的DIB类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个人简历及其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