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大白菜黑斑病症状 | 第9-10页 |
·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状况 | 第10-14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10页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病原毒素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大白菜黑斑病病原的分类与鉴定 | 第12-13页 |
·病原菌的致病型和鉴别寄主研究 | 第13-14页 |
·大白菜黑斑病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 第14-17页 |
·侵染循环 | 第14页 |
·发病条件与规律 | 第14-15页 |
·黑斑病的防治 | 第15-17页 |
·大白菜黑斑病抗性研究 | 第17-18页 |
·大白菜黑斑病苗期抗性鉴定 | 第17页 |
·大白菜苗期黑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 第17页 |
·大白菜抗黑斑病资源筛选 | 第17-18页 |
·酶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春夏大白菜黑斑病病原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0-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病原菌菌丝体总DNA 的提取与PCR 鉴定 | 第20页 |
·PDA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0-21页 |
·病原菌的保存与菌种复壮 | 第21页 |
·甘蓝链格孢在人工培养基上的适宜生长温度 | 第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页 |
·甘蓝链格孢寄主范围试验 | 第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接种方法 | 第21页 |
·春夏大白菜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接种浓度试验 | 第22页 |
·最佳接种温度的确定 | 第22页 |
·适宜接种时期的确定 | 第22页 |
·大白菜种质资源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人工接种甘蓝链格孢苗期抗性鉴定 | 第22页 |
·大田自然条件下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大白菜感染甘蓝链格孢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育苗与接种 | 第23页 |
·POD 活性测定 | 第23页 |
·CAT 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PAL 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春夏大白菜黑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第25-26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黑斑病病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温度对甘蓝链格孢生长的影响 | 第26页 |
·甘蓝链格孢寄主范围 | 第26页 |
·春夏大白菜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 第26-28页 |
·不同接种浓度对寄主感病的影响 | 第26-27页 |
·发病温度对寄主感病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苗龄接种对寄主感病的影响 | 第27-28页 |
·大白菜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 第28-31页 |
·人工接种甘蓝链格孢苗期抗性鉴定 | 第28-30页 |
·大田自然条件下大白菜自交系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 | 第30-31页 |
·人工接种与自然条件下发病情况比较 | 第31页 |
·大白菜感染甘蓝链格孢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34页 |
·抗、感品种接种后感病历程 | 第31-32页 |
·不同大白菜材料接种甘蓝链格孢后POD 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2页 |
·不同大白菜材料接种甘蓝链格孢后CAT 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不同大白菜材料接种甘蓝链格孢后PAL 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38页 |
·关于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 | 第34-35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4页 |
·病原菌的致病性 | 第34页 |
·病原菌在培养基上最适温度 | 第34页 |
·病原菌的季节交替性 | 第34-35页 |
·抗性鉴定方法筛选 | 第35-36页 |
·抗源筛选 | 第36页 |
·酶与大白菜抗病性的关系 | 第36-38页 |
·POD 与大白菜抗病性的关系 | 第36-37页 |
·CAT 与大白菜抗病性的关系 | 第37页 |
·PAL 与大白菜抗病性的关系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