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的代际差异研究--以五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新世纪文革叙事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DIRECTORY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历史的凸显与虚化 | 第13-26页 |
(一) 五十年代出生作家 | 第13-20页 |
1.传统叙事手法: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 第13-17页 |
2.直面历史:宏大的历史主题 | 第17-20页 |
(二)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 | 第20-26页 |
1.对历史的背转:日常生活的铺叙 | 第20-23页 |
2.对个人的关注:成长主题的凸现 | 第23-26页 |
二、对历史的不同抗辩姿态 | 第26-35页 |
(一) 五十年代出生作家 | 第26-30页 |
1.现实关怀与民生立场 | 第26-28页 |
2.历史的救赎与民间精神的张扬 | 第28-30页 |
(二)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 | 第30-35页 |
1.面对历史的度量:自我承担 | 第30-32页 |
2.温暖的底色:回归亲情 | 第32-35页 |
三、异质的审美传达 | 第35-42页 |
(一) 五十年代出生作家:饱满而厚重的叙事风格 | 第35-38页 |
(二)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轻盈而灵动的艺术追求 | 第38-42页 |
四、文革叙事的难度 | 第42-46页 |
(一) 开阔的眼界:历史反思的重要维度 | 第42-43页 |
(二) 思想资源:历史理性的重要源泉 | 第43-44页 |
(三) 市场经济:文革叙事的又一挑战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