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主题和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0页 |
二、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相关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一、 本地化和多语言化 、国际化、全球化 | 第11-12页 |
二、 藏文 化 | 第12页 |
三、本地化资源文件(Resource Only Files) | 第12页 |
四、重复利用(Leverage) | 第12页 |
五、翻译数据库(Translation Data Base-TDB) | 第12-13页 |
六、用户界面调整(Resizing) | 第13页 |
七、软件编译环境(Software Build Environment) | 第13页 |
八、Locale机制 | 第13页 |
九、X核心系统(X kernel System) | 第13-14页 |
十、ICCCM (Inter Client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Manual ) | 第14页 |
十一、CT (Compound Text ) | 第14页 |
十二、XIM (X Input Method ) | 第14页 |
十三、X核心输出机制 | 第14页 |
十四、XOM (X Output Method ) | 第14页 |
十五、XLFD (X Logical Font Description ) | 第14页 |
第四节 实施软件本地化工程一般步骤 | 第14-18页 |
一、抽取资源文件(Leverage) | 第15页 |
二、标识资源文件(Mark) | 第15页 |
三、检查资源文件(Validate) | 第15-16页 |
四、调整用户界面尺寸(Resizing) | 第16-17页 |
五、编译本地化软件(Compiling) | 第17页 |
六、修复软件缺陷(Fixing Bug) | 第17-18页 |
第二章 Linux的国际化与本地化体系结构 | 第18-36页 |
第一节 开放系统标准 | 第18-21页 |
一、ANSI C | 第18-19页 |
二、POSIX相关标准 | 第19页 |
三、XPG(X/Open Portability Guide) | 第19页 |
四、NLS(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 | 第19页 |
五、Linux标准基础(Linux Standard Base1.1 ) | 第19-20页 |
六、文件系统层次结构标准(FHS )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际化模型的分析 | 第21-22页 |
一、系统环境 | 第21页 |
二、编码转换 | 第21页 |
三、基于Locale的多语言界面 | 第21-22页 |
四、Linux中的本地化信息目录结构 | 第22页 |
第三节 Linux系统的国际化 | 第22-26页 |
一、内核 | 第22-23页 |
二、系统函数库 | 第23-24页 |
三、X Windows System | 第24-26页 |
四、高层函数库的国际化 | 第26页 |
第四节 Linux系统的本地化 | 第26-36页 |
一、生成本地化信息数据库 | 第27-29页 |
二、本地化MESSAGE 实现 | 第29-35页 |
三、QT编程中资源文件的生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Linux的藏文本地化实现 | 第36-56页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36页 |
第二节 设计方案 | 第36-51页 |
一、综述 | 第36-37页 |
二、工作原理 | 第37-50页 |
三、总体方案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藏文系统具体实现 | 第51-56页 |
一、X Locale数据库构建 | 第51-52页 |
二、本地化MESSAGE 实现 | 第52页 |
三、增加针对新字符集的编码转换处理 | 第52-55页 |
四、为fontenc适配层增加新字符集编码 | 第55页 |
五、为藏文字体增加使用新字符集的XLFD名 | 第55-56页 |
六、输入法服务器的改动 | 第56页 |
七、最终实现 | 第56页 |
第四章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