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金性质与司法适用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违约金的立法发展与性质 | 第9-13页 |
(一) 违约金的起源 | 第9页 |
(二) 两大法系及国际条约中的违约金的立法 | 第9-13页 |
1、大陆法系 | 第9-10页 |
2、英美法系 | 第10-11页 |
3、国际条约中的违约金条款规定 | 第11-13页 |
二、我国违约金制度辨析 | 第13-20页 |
(一) 我国违约金立法进程 | 第13-14页 |
(二) 我国违约金性质之争 | 第14-20页 |
1、关于违约金性质的争议 | 第14-16页 |
2、区分违约金性质的标准 | 第16-17页 |
3、我国违约金立法为补偿性质 | 第17-20页 |
三、确定违约金性质对法律适用的意义 | 第20-25页 |
(一) 违约金责任的适用条件 | 第20-22页 |
1、存在有效的违约金条款 | 第20页 |
2、存在违约行为 | 第20-21页 |
3、适用违约金责任不以违约方过错为条件 | 第21-22页 |
4、适用违约金责任不需要证明损失的存在及大小 | 第22页 |
(二) 违约金与实际履行、赔偿损失的适用关系 | 第22-25页 |
1、违约金与实际履行 | 第22-24页 |
2、违约金与损害赔偿 | 第24-25页 |
四、违约金数额的调整 | 第25-40页 |
(一) 违约金干预制度比较研究 | 第25-26页 |
(二) 违约金数额调整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1、合同自由原则及限制 | 第26-27页 |
2、公平原则 | 第27-28页 |
3、诚实信用原则 | 第28-29页 |
(三) 我国关于违约金数额调整的立法 | 第29-33页 |
1、我国有关违约金数额调整的法律规定 | 第29-31页 |
2、《合同法解释二》关于违约金调整制度的规定 | 第31-32页 |
3、对我国违约金数额调整立法的评价 | 第32-33页 |
(四) 对约定违约金数额的调整 | 第33-40页 |
1、违约金调整的适用范围 | 第33页 |
2、违约造成损失的界定 | 第33-34页 |
3、违约金调整请求权的行使应体现合同自由原则 | 第34-36页 |
4、应将合同标的额纳入违约金调整标准 | 第36-37页 |
5、调整违约金数额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