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基于QCM-D技术的生物材料表面蛋白吸附行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41页
   ·生物材料及生物相容性第12-14页
     ·生物材料第12-13页
     ·生物相容性第13-14页
   ·生物材料表面的蛋白吸附行为第14-34页
     ·蛋白质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4-17页
     ·参与材料表面吸附的常见蛋白质第17-20页
     ·生物材料表面蛋白吸附行为的研究方法第20-28页
       ·生化分析法第21-22页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第22-23页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23-24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第24-25页
       ·带衰减检测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QCM-D技术)第25-28页
     ·蛋白吸附的模型简述第28-31页
       ·Langmir模型第28-29页
       ·简单颗粒模型第29页
       ·扩散颗粒模型第29-31页
     ·蛋白吸附动力学第31-34页
       ·蛋白质的传递第31页
       ·蛋白质的吸附第31-32页
       ·吸附蛋白质的变化第32-33页
       ·交换反应第33页
       ·解吸反应第33-34页
   ·QCM-D技术在生物材料表面蛋白吸附的研究进展第34-39页
     ·QCM-D技术用于实时动态检测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质量与厚度第34-36页
     ·QCM-D技术用于实时检测生物材料表面蛋白的粘弹性的变化第36-37页
     ·QCM-D技术用于定性研究蛋白的吸附动力学第37-38页
     ·QCM-D技术用于蛋白吸附解吸的比例第38-39页
   ·研究依据及设计思路第39-41页
第二章 常用生物材料白蛋白吸附性能的QCM-D技术研究第41-66页
   ·QCM-D技术与传统蛋白吸附质量检测技术的对比第42-46页
     ·实验部分第42-45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42页
       ·传统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蛋白吸附质量第42-44页
       ·QCM-D技术测蛋白吸附质量第44-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46页
   ·疏水性高分子和天然多糖材料的白蛋白吸附行为研究第46-60页
     ·实验部分第46-48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46页
       ·QCM晶片表面成膜及膜的表征第46-47页
       ·材料表面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第47页
       ·水相接触角测定第47页
       ·材料表面水化过程的QCM研究第47页
       ·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实验第47-48页
     ·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成膜条件及膜的表征第48-50页
       ·材料的水相接触角第50-51页
       ·材料水合过程的QCM-D实验第51-54页
       ·各种材料表面的白蛋白吸附行为第54-57页
       ·白蛋白在材料上吸附动力学讨论第57-60页
   ·长时间吸附的白蛋白层粘弹性的变化第60-65页
     ·实验部分第60-61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60页
       ·空金片和高分子表面长时间白蛋白吸附OCM-D测试第60-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65页
       ·蛋白吸附层随时间的粘弹性的定性变化第61-63页
       ·蛋白吸附层随时间的粘弹性变化定量讨论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以PLA为模型的多种蛋白吸附行为研究第66-96页
   ·BSA、I型胶原和纤维蛋白原在PLA表面的吸附研究第66-75页
     ·实验部分第66-68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66-67页
       ·PLA表面不同浓度BSA的吸附第67-68页
       ·PLA表面不同种类蛋白吸附第68页
       ·不同种蛋白的吸附形貌的AFM观察第68页
     ·结果与讨论第68-75页
       ·不同浓度白蛋白在PLA表面吸附行为第68-71页
       ·三种蛋白在PLA表面吸附行为第71-75页
   ·BSA与纤维蛋白原在PLA表面竞争吸附研究第75-84页
     ·实验部分第75-76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75页
       ·PLA表面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的QCM-D检测第75-76页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先吸附白蛋白,后吸附纤维蛋白原的吸附行为第76-78页
       ·先吸附纤维蛋白原,后吸附白蛋白的吸附行为第78-79页
       ·两种蛋白混合吸附性能第79-84页
   ·动态循环下聚乳酸表面白蛋白吸附QCM-D研究第84-87页
     ·实验部分第84-85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84页
       ·动态循环下聚乳酸表面白蛋白吸附QCM-D实验第84-85页
     ·结果与讨论第85-87页
       ·静态和动态循环下PLA表面白蛋白吸附的对比第85-86页
       ·不同流速下PLA表面白蛋白吸附量比较第86-87页
   ·PLA表面胺解对白蛋白吸附影响第87-94页
     ·实验部分第87-89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87页
       ·PLA膜表面胺解实验第87-88页
       ·PLA胺解膜的表征第88页
       ·PLA膜改性前后白蛋白吸附QCM-D检测第88-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94页
       ·胺解后PLA膜的测试表征分析第89-91页
       ·氨基对水合过程和蛋白吸附影响讨论第91-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四章 PCL/CS共混微相分离体系的蛋白吸附性能研究第96-103页
   ·实验部分第96-98页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第96-97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的制备第97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的AFM表征第97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水化作用的QCM-D检测第97-98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蛋白吸附的QCM-D检测第98页
   ·结果与讨论第98-102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的微观形貌第98-99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水化作用的讨论第99-100页
     ·Chitosan/PCL不同比例共混膜蛋白吸附行为讨论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03-106页
   ·结论第103-104页
   ·主要创新点第104-105页
   ·不足与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β-磷酸三钙/rhBMP-2可注射性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聚乙烯醇—胶原复合糖胺聚糖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