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基本方法 | 第1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 ·食品安全 | 第14-15页 |
| ·预警 | 第15页 |
|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17-29页 |
| ·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现状 | 第17-21页 |
| ·连州市食品安全工作概况 | 第17页 |
| ·食品安全预警机构和职能基本确立 | 第17-19页 |
| ·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制度初步建立 | 第19-20页 |
|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开始运行 | 第20页 |
| ·检验检测资源逐步整合 | 第20-21页 |
| ·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问题 | 第21-29页 |
| ·预警体系存在盲区 | 第21-22页 |
| ·检验能力较低 | 第22-24页 |
| ·缺乏风险评估机构 | 第24页 |
| ·信息共享度和透明度不高 | 第24-26页 |
| ·预警工作前瞻性不够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 ·分段监管模式对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影响 | 第29页 |
| ·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 第29-30页 |
| ·检测机构能力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 第30-34页 |
| ·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 第31页 |
| ·科技水平对检验能力的制约 | 第31-32页 |
| ·政府投入对检验能力的制约 | 第32-33页 |
| ·检验机构管理体制对检验能力的制约 | 第33-34页 |
| ·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条件不完备 | 第34-35页 |
| ·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库不完备 | 第34页 |
| ·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水平不高 | 第34-35页 |
| ·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支撑作用不明显 | 第35页 |
| ·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的获知和处理能力不足 | 第35-39页 |
| ·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的获知能力不足 | 第35-37页 |
| ·分段监管造成的信息疏漏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完善连州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对策 | 第39-51页 |
| ·充分发挥协调机构领导作用 | 第39-41页 |
| ·在分段监管体制基础上成立高级别的协调机构 | 第39-40页 |
| ·深化机构改革,整合监管部门 | 第40-41页 |
| ·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43页 |
| ·建立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相关制度 | 第41-42页 |
|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 第42-43页 |
| ·加强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 第43-44页 |
| ·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 | 第43页 |
|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 第43-44页 |
| ·推进技术机构改革,提升检测机构整体实力 | 第44页 |
| ·尽快建立各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 第44-47页 |
|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经验 | 第44-46页 |
|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建设框架 | 第46页 |
| ·连州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设想 | 第46-47页 |
| ·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第47-50页 |
| ·完善保障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 ·加快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数据库建设 | 第48-49页 |
| ·建设开放的信息公开平台,提高信息公开互动性 | 第49-50页 |
| ·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提高预警工作前瞻性 | 第50-51页 |
| ·监管工作向前延伸,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动态 | 第50页 |
| ·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实施国家举报制度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