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9与QT的汽车防撞系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和发展状况 | 第9页 |
| ·国内外汽车防撞系统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嵌入式的发展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汽车防撞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及硬件组成 | 第13-21页 |
| ·汽车防撞系统的框架设计 | 第13-14页 |
| ·车速传感器 | 第14页 |
| ·测距传感器 | 第14-15页 |
| ·嵌入式硬件介绍 | 第15-16页 |
| ·ARM处理器的设计特点以及选型 | 第16-17页 |
| ·S3C2440开发板的结构以及外围电路 | 第17-20页 |
| ·TQ2440开发板接口说明 | 第17页 |
| ·S3C2440芯片功能 | 第17-19页 |
| ·中芯微ZC301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汽车防撞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第21-40页 |
| ·Linux系统的概述 | 第21-25页 |
| ·Linux发展的历史 | 第21-22页 |
| ·Linux的系统框架 | 第22-25页 |
| ·U-BOOT移植 | 第25-27页 |
| ·Bootloader简介 | 第25-26页 |
| ·U-BOOT简介 | 第26-27页 |
| ·Linux内核移植 | 第27-34页 |
| ·Linux版本以及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 ·开发板的内核以及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 第28-34页 |
| ·QT图型界面 | 第34-35页 |
| ·QT简介 | 第34页 |
| ·安装QT | 第34-35页 |
| ·opencv | 第35-39页 |
| ·opencv简介 | 第35页 |
| ·添加opencv到QT | 第35-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汽车防撞系统决策设计 | 第40-46页 |
| ·传统的汽车防撞算法 | 第40-41页 |
| ·高速驾驶中的防碰撞算法 | 第41-44页 |
| ·GPS导航系统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人眼识别算法 | 第46-53页 |
| ·人脸识别 | 第46-47页 |
| ·人眼识别 | 第47-50页 |
| ·Adaboost算法简介 | 第47页 |
| ·Adaboost算法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 ·基于Adaboost的人眼识别 | 第49-50页 |
| ·睁眼闭眼比较 | 第50-52页 |
| ·灰度投影 | 第50页 |
| ·灰度阈值比较法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 | 第53-71页 |
| ·系统的功能 | 第53页 |
| ·设计方案 | 第53-55页 |
| ·下位机ARM实现 | 第55-68页 |
| ·摄像部分设计 | 第55-58页 |
| ·网络传输部分设计 | 第58-64页 |
| ·汽车决策系统 | 第64-67页 |
| ·报警信号 | 第67-68页 |
| ·上位机实现 | 第68-70页 |
| ·上位机QT图像接收 | 第68-70页 |
| ·opencv算法设计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软著及实践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