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F-CAN总线的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 | 第12-14页 |
·国内部分矿井供电监控系统 | 第14-16页 |
·井下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2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概述 | 第19-25页 |
·变电站监控系统介绍 | 第19-20页 |
·变电站监控系统组成 | 第20-22页 |
·监控系统数据通信 | 第22-23页 |
·变电站数据通信内容 | 第22-23页 |
·数据通信传输方式 | 第23页 |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方式 | 第25-35页 |
·变电站通信网络要求 | 第25-26页 |
·通信协议 | 第26-32页 |
·RS485 协议 | 第26-27页 |
·CAN 总线协议 | 第27-30页 |
·DL/T634-1997 标准 | 第30-32页 |
·监控通信网络采用POF-CAN 的优点 | 第32-34页 |
·塑料光纤 | 第32-33页 |
·POF 的优点 | 第33页 |
·监控通信网络采用POF 的理由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POF-CAN 总线设计的关键技术 | 第35-51页 |
·总线拓扑结构的选择 | 第35-38页 |
·传输功率计算 | 第38-41页 |
·链路时间计算 | 第41-43页 |
·环路最大传输延迟时间 | 第41页 |
·位周期 | 第41-43页 |
·POF-CAN 节点数目计算 | 第43-44页 |
·由传输功率确定节点数 | 第43页 |
·由链路时间确定节点数 | 第43-44页 |
·碰撞检测 | 第44-46页 |
·CAN 控制器与POF 接口 | 第46-47页 |
·光纤和双绞线混合使用接口 | 第47-50页 |
·光纤收发模块的选用 | 第48-49页 |
·光电转换编码、解码器设计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数据传输分站的设计 | 第51-65页 |
·数据传输分站的结构 | 第51页 |
·CPU 与部分外围电路 | 第51-53页 |
·CPU 的选取 | 第51-52页 |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52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数据传输分站硬件平台设计 | 第53-55页 |
·RS485 串行接口设计 | 第53-54页 |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第55-57页 |
·μC/OS-Ⅱ操作系统 | 第56-57页 |
·任务的划分 | 第57页 |
·数据传输分站软件设计 | 第57-64页 |
·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58-59页 |
·RS485 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第59-60页 |
·CAN 总线通信程序的设计 | 第60-64页 |
·RS485 与 CAN 总线数据转换原理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6 变电站监控软件设计 | 第65-88页 |
·监控系统软件模型 | 第65-67页 |
·监控软件层次 | 第65-66页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第66页 |
·变电站监控软件模型 | 第66-67页 |
·主控制模块的实现 | 第67-68页 |
·通信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68-75页 |
·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75-84页 |
·数据接口层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 | 第75-77页 |
·存储数据库的实现 | 第77-81页 |
·历史数据库的实现 | 第81-82页 |
·内存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 第82-84页 |
·数据流程分析 | 第84页 |
·人机模块的实现 | 第84-87页 |
·报表模块的实现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7 平煤十二矿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工程实施 | 第88-94页 |
·十二矿变电站监控系统布置结构 | 第88-90页 |
·硬件设备选型 | 第90-91页 |
·POF-CAN 总线数据通信测试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8 结束语 | 第94-96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94页 |
·未来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