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因素的刑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研究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 | 第9-12页 |
2 刑法中被害人因素概述 | 第12-18页 |
·刑法中被害人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刑法中被害人因素内涵的界定 | 第13-18页 |
·被害人因素的概念 | 第13-14页 |
·被害人因素的特征 | 第14-15页 |
·被害人因素的范围 | 第15-16页 |
·被害人因素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3 刑法中研究被害人因素的理论依据 | 第18-29页 |
·被害人因素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刑法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选择 | 第18-19页 |
·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和法益侵害性的选择 | 第19-20页 |
·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选择 | 第20-21页 |
·刑罚目的:预防犯罪的选择 | 第21-22页 |
·因果关系理论 | 第22页 |
·互动论 | 第22-23页 |
·被害人因素理论的价值分析 | 第23-29页 |
·自由——被害人权利的保障 | 第23-25页 |
·公正——罪责行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 第25-26页 |
·宽容——刑法谦抑性的体现 | 第26-27页 |
·效益——刑法经济观的体现 | 第27-29页 |
4 中外刑法中被害人因素的规定 | 第29-35页 |
·国外刑法关于被害人因素的法律规定 | 第29-33页 |
·被害人承诺 | 第29-30页 |
·被害人过错 | 第30-31页 |
·被害人宽恕 | 第31-32页 |
·被害人获偿 | 第32-33页 |
·被害人因素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33-35页 |
5 被害人因素分析 | 第35-46页 |
·被害人因素之一:被害人承诺 | 第35-39页 |
·成立要件之一:主体要件 | 第35-36页 |
·成立要件之二:主观要件 | 第36-37页 |
·成立条件之三:内容是可以承诺的法益范围 | 第37-38页 |
·成立条件之四:行为与承诺内容的相符性 | 第38页 |
·成立条件之五:承诺的行为的社会相当性 | 第38-39页 |
·被害人因素之二:被害人过错 | 第39-41页 |
·被害人过错的特点 | 第39页 |
·被害人过错的划分以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 第39-41页 |
·被害人因素之三:被害人宽恕 | 第41-43页 |
·被害人宽恕阻却犯罪成立的依据 | 第42页 |
·被害人宽恕阻却犯罪成立的条件 | 第42-43页 |
·被害人因素之四:被害人获偿 | 第43-46页 |
·“被害人获偿”在刑法适用中的境遇 | 第43-44页 |
·“酌定从轻”的依据 | 第44-45页 |
·“酌定从轻”的适用限制 | 第45-46页 |
6 被害人因素立法设想 | 第46-51页 |
·刑法中被害人因素的分类 | 第46-48页 |
·除罪可能 | 第46-47页 |
·从宽因素 | 第47-48页 |
·被害人因素的具体设想 | 第48-51页 |
·酌定情节法定化的建言 | 第48-49页 |
·被害人承诺 | 第49-50页 |
·被害人过错 | 第50页 |
·被害人宽恕 | 第50页 |
·被害人获偿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