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理论 | 第14-18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类型划分 | 第15-16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效益 | 第17-18页 |
| ·农林间作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8-26页 |
| ·国内外农林间作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农林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我国北方地区枣农间作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9页 |
| ·枣树树体状态调查 | 第29-30页 |
| ·测点的设置 | 第30页 |
| ·物候与气候观测 | 第30页 |
| ·地温测量 | 第30-31页 |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间作物生长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小麦生长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棉花生长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产量调查及品质测定 | 第31-33页 |
| ·枣树产量的调查 | 第31-32页 |
| ·小麦产量的调查 | 第32页 |
| ·棉花产量的调查 | 第32页 |
| ·棉花品质的测定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55页 |
| ·样地枣树生长状况分析 | 第33页 |
| ·间作系统内枣树和农作物的物候观测 | 第33-34页 |
| ·间作系统内光照强度的变化 | 第34-38页 |
| ·间作系统在不同物候期光照强度的变化 | 第34-35页 |
| ·间作系统内光照强度的日变化 | 第35-37页 |
| ·间作系统内树影长度的日变化 | 第37-38页 |
| ·间作系统内空气温湿度的变化 | 第38-40页 |
| ·不同物候期间作系统内空气温湿度的日平均变化 | 第38-39页 |
| ·间作系统内空气温、湿度的日变化 | 第39-40页 |
| ·间作系统内土壤温度的变化 | 第40-44页 |
| ·不同物候期间作系统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 第41页 |
| ·不同物候期间作系统土壤温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 ·间作系统温度空间上的垂直变化 | 第43-44页 |
| ·间作系统内风速的变化 | 第44-46页 |
| ·间作系统内的土壤水分变化 | 第46-50页 |
| ·间作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46-49页 |
| ·间作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空间上的变化 | 第49-50页 |
| ·间作系统对间作物生长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间作系统对小麦生长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间作系统对棉花生长量的影响 | 第51页 |
| ·间作系统对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1-55页 |
| ·间作系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间作地枣树产量的测算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61页 |
| ·枣农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的调节和改善 | 第55页 |
| ·枣农间作系统中枣树冠层的优化 | 第55-56页 |
| ·枣农间作模式的探讨 | 第56-57页 |
| ·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生产实践中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7-61页 |
| ·光合与水分生理的研究 | 第57-58页 |
| ·枣树株行距的合理选择 | 第58页 |
| ·棉花的品种、密度和不同品种、树龄枣树的组合 | 第58页 |
| ·产量效益 | 第58页 |
| ·根系的分布 | 第58-59页 |
| ·理论株行距合理年限的确定及解决遮荫过度的措施 | 第59页 |
| ·合理的肥水管理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附表 | 第68-71页 |
| 图版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