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一、引言 | 第8页 |
二、自由基化学反应 | 第8-10页 |
三、本论文所选体系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四、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5-28页 |
一、引言 | 第15-16页 |
二、势能面(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 第16-17页 |
三、分子轨道理论 | 第17-20页 |
(一) 闭壳层分子的HFR方程 | 第17-19页 |
(二) 开壳层分子的HFR方程 | 第19-20页 |
四、电子相关问题 | 第20-21页 |
(一) 电子相关能 | 第20-21页 |
(二) 微扰理论(Moller-Pleset Pertubration Theory) | 第21页 |
(三)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 第21页 |
(四) 耦合簇方法(Coupled-cluster,CC) | 第21页 |
五、密度泛函理论(Densisy Functional Theory,DFT) | 第21-22页 |
六、基组的选择 | 第22-23页 |
七、振动频率 | 第23-24页 |
(一) 谐振频率的计算 | 第23-24页 |
(二) 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 第24页 |
八、内禀反应坐标理论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第三章 CH(X~2Π)与CH_2C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28-39页 |
—、引言 | 第28页 |
二、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一) 烷基碳加成-消除机理 | 第33页 |
(二) 碳碳双键插入机理 | 第33-34页 |
(三) 端基氧加成-消除机理 | 第34-35页 |
四、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四章 CH(X~2Π)+SCO反应微观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39-46页 |
一、前言 | 第39页 |
二、计算方法 | 第39-43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一) 硫原子加成-消除机理 | 第43页 |
(二) 氧原子加成-消除机理 | 第43页 |
(三) 碳氧双键插入机理 | 第43-44页 |
(四) 碳硫双键插入机理 | 第44页 |
四、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