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2章 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概述 | 第12-14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 第12页 |
·“雁行模式”理论 | 第12-13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4页 |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14页 |
·国内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重合产业论 | 第14-15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5页 |
·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 | 第15页 |
·复制群居链 | 第15-16页 |
·理论述评 | 第16-17页 |
第3章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分析与现实基础 | 第17-32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分析 | 第17-19页 |
·国际产业转移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战略背景 | 第18-19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依据 | 第19-26页 |
·中部地区的资源条件 | 第19-24页 |
·中部地区的产业基础 | 第24-26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分析 | 第26-32页 |
·中部地区的优势分析 | 第26-29页 |
·中部地区的障碍分析 | 第29-32页 |
第4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与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第32-38页 |
·低成本型产业转移模式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第32-33页 |
·政府对于低成本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2-33页 |
·产业中介对于低成本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3页 |
·企业对于低成本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3页 |
·资源型产业转移模式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第33-34页 |
·政府对于资源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4页 |
·产业中介对于资源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4页 |
·企业对于资源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4页 |
·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模式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第34-36页 |
·政府对于市场开拓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5页 |
·产业中介对于市场开拓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5页 |
·企业对于市场开拓型模式的行为分析 | 第35-36页 |
·产业链集群型产业转移 | 第36-38页 |
·政府对产业链集群型转移的行为分析 | 第36-37页 |
·产业中介对产业链集群型转移的行为分析 | 第37页 |
·企业对产业链集群型转移的行为分析 | 第37-38页 |
第5章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点的遴选 | 第38-56页 |
·产业承接点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 第38-42页 |
·产业承接点选择的标准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9-42页 |
·产业承接点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42-51页 |
·关于样本及指标的说明 | 第42-43页 |
·数据的收集和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43-45页 |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遴选点模型的数据测算 | 第45-51页 |
·中部五省承接的产业选择 | 第51-54页 |
·其他五省产业转移承接点的选择 | 第51-54页 |
·产业转移在服务业的承接选择 | 第54页 |
·承接点相互对接选择 | 第54-56页 |
·产业转移地区出发点 | 第54-55页 |
·产业承接地区出发点 | 第55-56页 |
第6章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点打造与发展的对策 | 第56-64页 |
·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点打造与发展的空间对策 | 第56-58页 |
·以“城市圈”促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 第56-57页 |
·以“工业园区”集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 第57-58页 |
·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点打造与发展的产业对策 | 第58-60页 |
·以壮大主导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承接对策 | 第58-59页 |
·以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承接对策 | 第59-60页 |
·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点打造与发展的企业对策 | 第60-61页 |
·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 | 第60-61页 |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 第61页 |
·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点打造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对策 | 第61-64页 |
·创新制度体系 | 第61-62页 |
·构建中部六省联动协调机制 | 第62页 |
·完善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 | 第62-6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基本结论 | 第64-65页 |
·文章的不足之处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