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坡耕地利用可拓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 第9页 |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坡耕地利用问题 | 第9-10页 |
·人民群众在坡耕地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盲目性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坡耕地利用的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坡耕地利用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国外坡耕地利用的概况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简介 | 第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陕北地区坡耕地的现状 | 第15-25页 |
·陕北地区基本情况概况 | 第15-17页 |
·延安、榆林概况 | 第15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6页 |
·能源状况 | 第16-17页 |
·旅游资源 | 第17页 |
·当地特产 | 第17页 |
·坡耕地的概念及其成因 | 第17-19页 |
·坡耕地的概念和分类 | 第17-18页 |
·坡耕地的特点 | 第18页 |
·陕北坡耕地形成原因 | 第18-19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简介 | 第19页 |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简介 | 第19-20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所存在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 第20页 |
·过牧过度,植被破坏严重 | 第20页 |
·气候干旱,可利用水资源匮乏 | 第20-21页 |
·坡耕地管理方式粗犷,单亩收益低 | 第21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利用的主要方式 | 第21-23页 |
·坡耕地的退耕还林 | 第21-22页 |
·坡耕地的退耕种草 | 第22页 |
·坡耕地的梯田化 | 第22页 |
·淤地坝建设模式 | 第22-23页 |
·在坡耕地上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 第23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 | 第23-24页 |
·该地区坡耕地改造的主要利用途径 | 第23-24页 |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 | 第24-25页 |
3 陕北地区坡耕地利用的可拓分析 | 第25-31页 |
·可拓学的提出 | 第25-27页 |
·矛盾问题及其在陕北地区坡耕地上的体现 | 第25-26页 |
·问题的可变性 | 第26-27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可拓评价的理论 | 第27-31页 |
·物元理论 | 第27-28页 |
·物元变换理论 | 第28-31页 |
4 可拓评价方法 | 第31-39页 |
·可拓层次分析法(EAHP) | 第31-35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1-32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2-33页 |
·可拓模型 | 第33-35页 |
·优度评价法 | 第35-39页 |
·优度评价法的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优度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 第36-39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9-61页 |
·吴起县概述 | 第39-40页 |
·利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陕北坡耕地进行可拓评价 | 第40-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2页 |
·坡耕地利用现状的层次分析模型 | 第42-48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利用的可拓评价方法 | 第48-56页 |
·利用可拓优度评价法对吴起坡耕地利用评价 | 第56-61页 |
·吴起县坡耕地利用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56-57页 |
·方案的选择和优度评价法的应用 | 第57-61页 |
6 结论 | 第61-65页 |
·论文内容小结 | 第61页 |
·提出的建议 | 第61-62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