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母贝家系选育及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合浦珠母贝概述 | 第12-13页 |
·合浦珠母贝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 第12页 |
·合浦珠母贝的食性 | 第12页 |
·合浦珠母贝对温度、盐度、pH的适应 | 第12-13页 |
·合浦珠母贝资源现状 | 第13页 |
·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杂交育种 | 第13-14页 |
·多倍体育种 | 第14-15页 |
·选择育种 | 第15-16页 |
·贝类免疫学研究 | 第16-23页 |
·细胞免疫 | 第16-18页 |
·吞噬作用 | 第16-17页 |
·呼吸爆发 | 第17页 |
·其他细胞免疫方式 | 第17-18页 |
·体液免疫 | 第18-22页 |
·水解酶类 | 第18-19页 |
·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类 | 第19-20页 |
·凝集素 | 第20-21页 |
·抗菌肽 | 第21页 |
·溶血素 | 第21-22页 |
·高等动物细胞因子类似物 | 第22页 |
·调理素 | 第22页 |
·环境理化因子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22页 |
·病原刺激对贝类免疫活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贝类消化酶研究 | 第23-26页 |
2 合浦珠母贝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26-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亲贝选择 | 第27页 |
·家系建立 | 第27页 |
·养殖 | 第27-28页 |
·定期测定数据 | 第28页 |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28页 |
·结果 | 第28-35页 |
·家系的建立 | 第28页 |
·第一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28-31页 |
·第二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31-32页 |
·各家系生长性状指标的增长 | 第32-35页 |
·家系壳宽系数的比较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选育指标的选定 | 第35-36页 |
·两个阶段生长的比较 | 第36页 |
·合浦珠母贝的生长 | 第36-37页 |
·其他 | 第37-38页 |
3 合浦珠母贝家系体液中几种免疫酶活性的比较 | 第38-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设置 | 第38页 |
·免疫指标的测定 | 第38-39页 |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0页 |
·各家系存活率的比较 | 第39页 |
·血清中几种酶活性的比较(见表11)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4 合浦珠母贝家系消化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 第43-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酶提取液的制备 | 第43页 |
·酶液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蛋白酶活力测定 | 第43-44页 |
·淀粉酶活力测定 | 第44-45页 |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46页 |
·各家系酶液蛋白含量 | 第45页 |
·三种消化酶比活力测定结果及综合比较 | 第45-46页 |
·淀粉酶比活力的比较 | 第46页 |
·纤维素酶比活力的比较 | 第46页 |
·蛋白酶比活力的比较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消化酶系和食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消化酶活性和生长的关系 | 第47-49页 |
5 不同盐度和PH对合浦珠母贝消化酶的影响 | 第49-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实验贝的驯化、养殖 | 第49-50页 |
·酶液的制备及酶活力的测定 | 第50页 |
·结果 | 第50-53页 |
·盐度对合浦珠母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盐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盐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盐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pH对合浦珠母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pH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pH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实验梯度的设定 | 第53-54页 |
·盐度与消化酶比活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pH与消化酶比活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