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可靠通信与信道编码 | 第17-19页 |
·LDPC 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7页 |
·LDPC 码构造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LDPC 码有效编码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LDPC 码译码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其它问题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 | 第27-29页 |
·论文结构及主要贡献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基于环结构优化的准循环扩展 LDPC 码构造 | 第31-71页 |
·LDPC 码的图模型 | 第32-34页 |
·影响码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4-40页 |
·LDPC 码的最小距离限 | 第35-36页 |
·停止集及其与最小距离关系 | 第36-37页 |
·环与围长 | 第37-40页 |
·准循环码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准循环扩展LDPC 码的结构 | 第42-46页 |
·准循环扩展LDPC 码的描述方法 | 第42-45页 |
·一致校验矩阵中的环与块环 | 第45-46页 |
·准循环扩展码的环结构分析 | 第46-56页 |
·块环内的环 | 第47-50页 |
·块环间的环 | 第50-56页 |
·准循环扩展LDPC 码的构造算法设计 | 第56-69页 |
·基矩阵对准循环扩展LDPC 码的影响 | 第56-57页 |
·移位矩阵对准循环扩展LDPC 码的影响 | 第57-58页 |
·准循环扩展LDPC 码构造算法 | 第58-65页 |
·性能仿真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低复杂度的类 IRA 码构造研究 | 第71-107页 |
·IRA 码结构分析 | 第72-78页 |
·IRA 码的结构与描述 | 第72-75页 |
·关于度为2 的变量节点的设计 | 第75-78页 |
·IRA 码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78-88页 |
·IRA 码在二元删除信道下的优化设计 | 第78-82页 |
·IRA 码在AWGN 信道下的优化设计 | 第82-88页 |
·类IRA 码构造研究 | 第88-106页 |
·类IRA 码的Tanner 图结构分析 | 第89-97页 |
·类IRA 码构造的约束条件 | 第97-98页 |
·类IRA 码的准循环扩展构造法 | 第98-102页 |
·类IRA 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低复杂度 LDPC 码快速译码算法研究 | 第107-147页 |
·迭代译码算法 | 第107-116页 |
·消息传递算法原理 | 第107-109页 |
·LDPC 码译码算法 | 第109-114页 |
·算法对比分析 | 第114-116页 |
·基于联合判决准则的改进型并行译码算法 | 第116-126页 |
·基于变量节点Ex-LLR 值振荡的改进BP 译码算法 | 第116-121页 |
·联合判决迭代停止准则 | 第121-126页 |
·串行译码算法研究 | 第126-133页 |
·基于校验节点的串行消息传递机制 | 第127-128页 |
·基于变量节点的串行消息传递机制 | 第128-129页 |
·仿真比较分析 | 第129-133页 |
·QC-LDPC 码快速译码算法 | 第133-138页 |
·分组串行消息传递原理 | 第133-134页 |
·校验节点的分组规则 | 第134-136页 |
·QC-LDPC 码分组串行译码算法 | 第136-138页 |
·译码收敛性分析 | 第138-145页 |
·计算树的概念 | 第138-139页 |
·变量节点消息计算树的演化速度 | 第139-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类IRA 码编译码器设计与实现 | 第147-167页 |
·LDPC 码有效编码方法研究 | 第147-151页 |
·基于下三角矩阵的编码方法 | 第148-149页 |
·基于LU 分解的编码方法 | 第149页 |
·基于雅可比迭代的编码方法 | 第149-150页 |
·基于IRA 码矩阵结构的编码方法 | 第150-151页 |
·编码方法对比分析 | 第151页 |
·类IRA 码编码器设计与实现 | 第151-158页 |
·类IRA 码编码器设计 | 第151-154页 |
·类IRA 码通用编码器 | 第154-158页 |
·类IRA 码低存储量译码器设计与实现 | 第158-166页 |
·类IRA 码低存储量译码算法 | 第158-160页 |
·低存储量码译码器结构设计 | 第160-164页 |
·译码器工作效能分析 | 第164-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67-171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67-168页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83-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