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律修订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 第11-12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2-15页 |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 中国古代民法和西法东渐 | 第16-30页 |
(一) 中国固有民法资源及特点 | 第17-24页 |
1、中国固有民法资源 | 第17-21页 |
2、中国古代民法的特点 | 第21-24页 |
(二) 晚清时期的西法东渐 | 第24-30页 |
1、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 | 第24-25页 |
2、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第25-26页 |
3、维新变法前后新法理体系的形成 | 第26-28页 |
4、清末修律时期本国法律体系的重塑 | 第28-30页 |
二、清末民律修订的原因探析 | 第30-45页 |
(一) 清末新政的发端 | 第30-31页 |
(二) 清末民律修订的原因探析 | 第31-45页 |
1、经济改革促进新兴绅商阶层的迅速形成 | 第31-38页 |
2、教育改革促使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迅速形成 | 第38-40页 |
3、新兴利益集团的共同要求 | 第40-45页 |
三、清末修律与修订法律馆 | 第45-63页 |
(一) 清末修律的启动 | 第45-51页 |
1、收回领事裁判权的愿望 | 第45-48页 |
2、《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修律主张 | 第48-49页 |
3、颁旨修律——拉开清末法制改革的帷幕 | 第49-51页 |
(二) 沈家本——清末法制近代化改革的灵魂人物 | 第51-54页 |
(三) 修订法律馆——近代法律的编修机构 | 第54-63页 |
1、开馆前期的井然有序 | 第55-56页 |
2、官制改革时期的混乱 | 第56-60页 |
3、重组的修订法律馆 | 第60-63页 |
四、《大清民律草案》的修订 | 第63-79页 |
(一) 《大清民律草案》编纂计划 | 第63-65页 |
1、拟定《编纂民法之理由》(草稿) | 第63-64页 |
2、《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计划 | 第64-65页 |
(二) 相关工作的开展 | 第65-73页 |
1、翻译各国民事法律 | 第65-66页 |
2、国内民事习惯调查 | 第66-70页 |
3、聘请日本法律专家 | 第70-73页 |
(三) 《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 | 第73-76页 |
1、参加草案起草的法学家 | 第73-76页 |
2、《大清民律草案》编纂的完成 | 第76页 |
(四) 《大清民律草案》的立法宗旨 | 第76-79页 |
1、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 | 第76-77页 |
2、原本后出最精之法理 | 第77页 |
3、求取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 | 第77页 |
4、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 | 第77-79页 |
五、《大清民律草案》的内容、特征及其评价 | 第79-94页 |
(一) 《大清民律草案》的内容 | 第79-84页 |
(二) 《大清民律草案》的特征 | 第84-87页 |
1、前三编大量移植德国、日本民法 | 第84-86页 |
2、后两编保留封建宗法礼治 | 第86-87页 |
(三) 对《大清民律草案》的评价 | 第87-94页 |
1、民国以来学术界对《大清民律草案》的评价 | 第87-88页 |
2、《大清民律草案》的进步意义 | 第88-90页 |
3、《大清民律草案》的现实借鉴意义 | 第90-94页 |
六、相关问题讨论 | 第94-106页 |
(一) “礼法之争”与《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 | 第94-102页 |
1、“礼法之争”的内容 | 第94-98页 |
2、“礼法之争”的性质 | 第98-101页 |
3、“礼法之争”对《大清民律草案》编纂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二) 从清末修律看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关系 | 第102-106页 |
1、清末法律移植 | 第102-104页 |
2、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