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方案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大学校园的巨型化 | 第10-11页 |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日趋紧密 | 第11页 |
·快速建设背景下的校前区景观雷同 | 第11-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 第14-16页 |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理论 | 第14-15页 |
·校前空间设计理论 | 第15页 |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15页 |
·环境生态学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校前空间概述与解析 | 第18-26页 |
·校前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入口区 | 第18页 |
·校前区 | 第18-21页 |
·校前空间的功能 | 第21-23页 |
·校前空间起联系城市与校园的纽带作用 | 第21页 |
·校前空间为社会开放校园资源、提供综合服务 | 第21页 |
·师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营造 | 第21-23页 |
·校前空间设计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国外大学校前空间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国内大学校前空间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高校校前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25页 |
·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 第25页 |
·校前空间规模的扩大化 | 第25页 |
·校前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校前空间景观构成 | 第26-32页 |
·自然景观 | 第26-29页 |
·山体景观 | 第26-27页 |
·水体景观 | 第27-28页 |
·植被景观 | 第28-29页 |
·人造景观 | 第29-31页 |
·建筑小品 | 第29-30页 |
·景观设施 | 第30-31页 |
·人为活动景观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 第32-42页 |
·校门入口区 | 第32-37页 |
·校门的设计 | 第32-35页 |
·校园与城市的界面的设计 | 第35-37页 |
·校前区建筑 | 第37-38页 |
·公共开敞区 | 第38-39页 |
·校前广场 | 第38-39页 |
·开放绿地 | 第39页 |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 第39-41页 |
·车行道景观 | 第39-40页 |
·步行道景观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与原则 | 第42-49页 |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 第42-46页 |
·从研究校园文化、地域特色到景观设计创新 | 第42-43页 |
·师生和周边居民的公众参与 | 第43-45页 |
·大学校园人文尺度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第46-48页 |
·生态化原则 | 第46-47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7-48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区景观设计 | 第49-68页 |
·项目概述 | 第49-50页 |
·项目背景 | 第49页 |
·项目区位 | 第49-50页 |
·基地地理条件分析 | 第50页 |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总体规划布局 | 第50-52页 |
·规划布局结构 | 第50-51页 |
·绿地景观系统 | 第51-52页 |
·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 第52-68页 |
·对于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分析解读 | 第52-55页 |
·新校区建设中的师生参与 | 第55页 |
·校前空间尺度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 第57-59页 |
·校门和校前区建筑设计 | 第59-65页 |
·校前区主要景观节点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