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香草扁桃酸与嗜铬细胞瘤 | 第21-22页 |
·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与神经母细胞瘤 | 第22页 |
·尿液VMA、HV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22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22-23页 |
·微柱法 | 第23页 |
·高效气相色谱法 | 第23-2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4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法、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实验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尿液VMA、HVA和Cr方法的建立 | 第28-4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材料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1页 |
·缓冲体系的选择 | 第29页 |
·分离模式的确定 | 第29-30页 |
·缓冲液pH的优化 | 第30页 |
·缓冲液离子强度的优化 | 第30页 |
·缓冲液中加入甲醇、EDTA-Na_2对分离的影响 | 第30页 |
·检测波长的优化 | 第30页 |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30页 |
·毛细管内径的选择 | 第30页 |
·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30-31页 |
·离心方案的探讨 | 第31页 |
·稀释介质的选择 | 第31页 |
·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3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40页 |
·缓冲体系 | 第31页 |
·分离模式 | 第31-32页 |
·缓冲液酸碱度 | 第32页 |
·缓冲液离子强度 | 第32页 |
·添加剂 | 第32页 |
·检测波长 | 第32-33页 |
·分离电压 | 第33页 |
·毛细管内径 | 第33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33页 |
·优化后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33-34页 |
·尿液标本电泳色谱图 | 第34-40页 |
·VMA、HVA峰的定位 | 第34页 |
·电泳色谱图 | 第34-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CZE法测定尿液VMA、HVA和Cr含量的方法学评价 | 第42-50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随机尿标本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3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3页 |
·回收试验 | 第43页 |
·干扰试验 | 第43-44页 |
·与HPLC法的比较 | 第4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49页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4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回收试验 | 第44页 |
·干扰试验 | 第44页 |
·与HPLC法的比较 | 第44-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本检测方法在嗜铬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第50-56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临床尿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 第51-52页 |
·尿液VMA/Cr、HVA/Cr参考值的建立 | 第52页 |
·临床病理标本的检测 | 第52页 |
·尿液VMA、HVA周期性分泌的动态观察 | 第52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5页 |
·尿液VMA/Cr、HVA/Cr参考值 | 第52页 |
·临床病理标本的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尿液VMA、HVA的排泌情况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