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施工地层形变及穿越桩群三维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盾构法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第9-11页 |
·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扰动的影响 | 第9-10页 |
·盾构施工对桩基的影响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地层位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邻近隧道施工的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隧道穿越桩群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盾构法隧道工程试验研究 | 第18-51页 |
·工程概况 | 第18-21页 |
·土石可挖性分级 | 第19页 |
·隧道围岩分类 | 第19-21页 |
·试验简介 | 第21-27页 |
·测量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 第21-24页 |
·现场测点的布置方案 | 第24-27页 |
·测斜仪现场试验操作步骤 | 第27页 |
·实测成果 | 第27-49页 |
·土体的垂直沉降历程曲线 | 第27-42页 |
·土体的水平位移 | 第42-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隧道开挖基本理论 | 第51-71页 |
·隧道开挖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51-55页 |
·隧道开挖机理分析 | 第51-52页 |
·卸载效应 | 第52-53页 |
·解除约束效应 | 第53-54页 |
·开挖效应 | 第54-55页 |
·隧道开挖有限元分析 | 第55-56页 |
·初始地应力场的计算 | 第55-56页 |
·开挖单元与结点的处理 | 第56页 |
·土体本构模型的比较 | 第56-65页 |
·线性弹性模型 | 第57页 |
·Duncan-Chang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57-59页 |
·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 | 第59-62页 |
·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 | 第62-65页 |
·隧道开挖对周围土体扰动带分析 | 第65-70页 |
·地层扰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65-68页 |
·地层扰动带的大致区域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隧道开挖有限元模拟 | 第71-102页 |
·工程实际 | 第71-72页 |
·盾构隧道开挖的有限元方法 | 第72-74页 |
·具体施工过程与有限元模拟 | 第73-74页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74-78页 |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78-82页 |
·复杂问题下的地应力平衡 | 第78-79页 |
·刚度折减法及双隧道网格合理划分的技巧 | 第79-80页 |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的三维模拟方式 | 第80-82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101页 |
·等值线剖面图及地表纵向与横向沉降槽 | 第82-85页 |
·土体水平位移模拟与实测研究对比 | 第85-90页 |
·时间历程曲线分析 | 第90-94页 |
·土体位移扰动带分析 | 第94-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盾构隧道施工穿越桩群可行性研究与验证 | 第102-124页 |
·广州彩虹花园小区桩基托换方案 | 第102-105页 |
·模型选址 | 第102页 |
·工程概况 | 第102-103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03-104页 |
·桩梁托换设计及主要施工步骤 | 第104-105页 |
·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和允许变形 | 第105-108页 |
·邻近建筑物保护的标准 | 第105-106页 |
·建筑物的允许变形 | 第106-108页 |
·盾构施工引起土体损失对桩群的影响分析 | 第108-110页 |
·双隧道—桩群的有限元模型 | 第110-113页 |
·ABAQUS对桩群的模型简化及参数选取 | 第110-113页 |
·双隧道不同施工工序对桩群的有限元分析 | 第113-122页 |
·三种工况对沉降槽的影响 | 第113-120页 |
·三种工况对桩群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第124-127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后续研究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