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33页 |
一、重大的时代课题 | 第10-18页 |
二、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视域 | 第18-22页 |
三、和谐社会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 第22-30页 |
四、论文的叙述结构 | 第30-3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 第33-8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形成背景与特质 | 第33-61页 |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衍生背景 | 第35-46页 |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物质 | 第46-56页 |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哲学解读 | 第56-61页 |
第二节 和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第61-72页 |
·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界说 | 第62-64页 |
·和谐是先秦文化基本的致思取向 | 第64-68页 |
·和谐构成中外文化交融的价值指向 | 第68-72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72-84页 |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第73-77页 |
·和而不同的整体思维 | 第77-80页 |
·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 | 第80-82页 |
·中和位育的道德追求 | 第82-84页 |
第二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和谐的观念 | 第84-10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关注 | 第84-92页 |
·中国传统天人和谐观念的由来 | 第84-89页 |
·天人和谐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 第89-92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和谐的主要观念 | 第92-98页 |
·民胞物与:对自然之仁 | 第93-94页 |
·循道不贰:对自然之敬 | 第94-96页 |
·强本节用:对自然之爱 | 第96-97页 |
·与天地参:对自然之化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天人和谐观念的反思 | 第98-107页 |
·保护自然生态的中国文化传统 | 第98-100页 |
·天人和谐与中国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 第100-103页 |
·天人和谐在当代社会的合理定位 | 第103-107页 |
第三章 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群己和谐的观念 | 第107-138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群己和谐 | 第107-116页 |
·关于传统文化中群己和谐的概念 | 第107-110页 |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群己关系 | 第110-116页 |
第二节 群己和谐观念关涉的四个基本界域 | 第116-127页 |
·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和谐观念 | 第117-119页 |
·以忠恕为原则的人际和谐观念 | 第119-121页 |
·以节义为标准的国家和谐观念 | 第121-125页 |
·以大同为旨归的世界和谐观念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群己和谐观念的评析 | 第127-138页 |
·传统群己和谐观念的主要特点 | 第127-133页 |
·传统群己和谐观念的理论局限 | 第133-138页 |
第四章 人与自我和谐共一:身心和谐的观念 | 第138-161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和谐的关注 | 第138-146页 |
·人性善恶与身心和谐的伦理旨趣 | 第138-142页 |
·人生境界与圣贤人格的培养塑造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身心和谐的基本观念 | 第146-154页 |
·修己以敬的人生态度 | 第147-148页 |
·诚意正心的道德要求 | 第148-149页 |
·以理节欲的中道倾向 | 第149-151页 |
·知行合一的践行标准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身心和谐观念的评析 | 第154-161页 |
·身心和谐对文明价值的确认 | 第154-156页 |
·身心和谐观念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 第156-161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和谐观念的当代转换 | 第161-213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认同危机 | 第161-173页 |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世沉落 | 第161-168页 |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认同危机 | 第168-173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173-194页 |
·修补天人合一之裂 | 第176-178页 |
·夯实社会公平之基 | 第178-186页 |
·矫正道德人格之规 | 第186-189页 |
·营造心灵安顿之所 | 第189-191页 |
·搭建世界和谐之桥 | 第191-194页 |
第三节 中国和谐文化的重建指向 | 第194-213页 |
·重建和谐文化应把握的几对关系 | 第195-202页 |
·重建和谐文化的基本指向 | 第202-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19页 |
一、国外参考书目 | 第213-214页 |
二、国内参考书目 | 第214-217页 |
三、主要参考论文 | 第217-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