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5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第一章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内涵、现实需求和价值分析第15-23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厘定第15-16页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制定第15页
  二、公民参与的内涵第15-16页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现实需求第16-19页
  一、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提高了公民的主体地位第16-17页
  二、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第17页
  三、政府治理范式由管制向服务、全能向有限转变第17-19页
 第三节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分析第19-23页
  一、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合法化第19-20页
  二、公民参与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第20页
  三、公民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调利益冲突,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第20-21页
  四、公民参与有助于弥补政府决策有限理性的缺陷第21-23页
第二章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3-27页
 第一节 人民主权理论第23页
 第二节 “协商民主”理论第23-25页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第25页
 第四节 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第25-27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5-26页
  二、“公民治理”理论第26-27页
第三章 我国政府与公民参与的案例分析第27-30页
 第一节 华南虎事件—公民参与的反思第27-28页
 第二节 厦门PX事件—公民参与的契机第28页
 第三节 实现公共利益—规划环评与公众参与的互动第28-30页
第四章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和方式第30-34页
 第一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第30-31页
  一、公民参与的制度逐渐完善第30页
  二、公民参与的行为日益合法第30-31页
  三、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加第31页
  四、公民参与的效能感明显增强第31页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第31-34页
  一、参与选举第31页
  二、参加政党和政治团体活动第31-32页
  三、听证制度第32页
  四、信访制度第32页
  五、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第32页
  六、专家咨询制度第32-34页
第五章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困境第34-40页
 第一节 传统政治文化环境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推进第34页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能力不足第34-36页
  一、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薄弱第35页
  二、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落后第35页
  三、我国公民参与的水平参差不齐第35-36页
  四、公民参与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第36页
 第三节 自上而下决策体制的不科学第36页
 第四节 政府的合法性风险第36-37页
 第五节 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第37-38页
 第六节 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第38-40页
第六章 提升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措施第40-48页
 第一节 拓宽公民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第40-41页
 第二节 加快制度化建设步伐,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第41-43页
  一、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第41-42页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公民知情权的行使和实现第42页
  三、健全听证制度,保证公民的利益和要求得以体现第42-43页
  四、改革信访制度,尽量避免或减小对民意的偏离第43页
 第三节 扩大公民参与的有序性第43-44页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第44-45页
 第五节 完善公民参与的保障性措施第45-48页
  一、营造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第45页
  二、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官本位”思想第45-46页
  三、培养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素质和法制意识第46页
  四、政务公开第46-47页
  五、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为公民参与搭建广阔的平台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个人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下青岛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下一篇: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问题的国际法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