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AQM 算法实现的背景知识 | 第14-30页 |
·网络拥塞控制 | 第14-15页 |
·网络拥塞的含义 | 第14页 |
·网络拥塞形成的原因 | 第14-15页 |
·拥塞控制算法 | 第15-19页 |
·源端拥塞控制算法 | 第15-17页 |
·链路拥塞控制算法 | 第17-19页 |
·被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17-18页 |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18-19页 |
·IPv6 网络简介 | 第19-23页 |
·IPv6 网络特点 | 第20-21页 |
·IPv6 报文格式 | 第21-23页 |
·IPv6 基本报头 | 第21-22页 |
·IPv6 扩展报头 | 第22-23页 |
·OMNet++介绍 | 第23-29页 |
·OMNeT++组成 | 第23-24页 |
·OMNeT++结构 | 第24页 |
·OMNeT++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网络拓扑描述 | 第24-25页 |
·网络消息传输 | 第25页 |
·OMNeT++特点 | 第25-26页 |
·OMNeT++仿真过程 | 第26-27页 |
·OMNeT++模块 | 第27-29页 |
·INET 模块 | 第28页 |
·IPv6SuiteWithINET 模块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RED 算法性能的研究 | 第30-44页 |
·算法的设计目标 | 第30页 |
·算法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平均队列长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包丢弃概率的计算 | 第31-32页 |
·算法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权重系数 | 第32-33页 |
·最大丢包概率 | 第33页 |
·最小阈值和最大阈值 | 第33页 |
·RED 算法的描述 | 第33-34页 |
·RED 算法性能分析 | 第34-36页 |
·基于 OMNeT++3.2 的 RED 算法实现 | 第36-43页 |
·IPv4 环境下实现 RED 算法流程 | 第36-37页 |
·仿真实验 | 第37-39页 |
·实验一:轻负载 | 第37页 |
·实验二:重负载 | 第37-39页 |
·IPv6 环境下实现 RED 算法流程 | 第39-40页 |
·仿真实验 | 第40-43页 |
·实验一:轻负载 | 第40-41页 |
·实验二:重负载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 IPv6 的改进 RED 算法的研究 | 第44-58页 |
·设计目标 | 第44页 |
·设计思想 | 第44页 |
·改进 RED 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改进 RED 算法的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改进 RED 算法的描述 | 第47-48页 |
·改进 RED 算法的实现 | 第48-50页 |
·仿真实验 | 第50-55页 |
·实验一:RED 算法 | 第50-52页 |
·实验二:交错形式 | 第52-53页 |
·实验三:部分重叠 | 第53页 |
·实验四:完全重叠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6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