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认识因素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及内涵 | 第10-16页 |
第一节 认识因素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 | 第10-14页 |
一、心理学上故意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犯罪故意的认识标准及认识因素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 | 第11-14页 |
第二节 认识因素的内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事实性认识 | 第16-31页 |
第一节 对我国犯罪故意概念中“明知”的解读 | 第16-19页 |
一、“明知”的含义 | 第16-18页 |
二、“明知”与过失犯罪认识因素中“预见”的区别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事实性认识的内容 | 第19-29页 |
一、行为的性质 | 第19-20页 |
二、行为的结果 | 第20-25页 |
三、行为的对象 | 第25-27页 |
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27-28页 |
五、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事实性认识内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犯罪主体不属于认识因素的范围 | 第29-30页 |
二、犯罪客体不属于认识因素的范围 | 第30-31页 |
第三章对事实性认识内容的规范性评价 | 第31-42页 |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的内涵 | 第32-35页 |
一、违法性认识的概念和本质 | 第32-33页 |
二、违法性认识的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认识因素的关系 | 第35-39页 |
一、大陆法系的理论学说 | 第35-37页 |
二、我国刑罚学界的理论观点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应是对事实性认识内容的规范性评价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犯罪故意的认识程度 | 第42-47页 |
第一节 明知结果必然发生而放任的主观心理态度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明知结果必然发生而放任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