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举证时限制度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3-15页 |
一、证据提出的三种基本模式 | 第13-14页 |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类型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 | 第15-19页 |
一、有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 | 第15-16页 |
二、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 | 第16-17页 |
三、有利于维持程序安定 | 第17-18页 |
四、有利于更新诉讼观念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基本模式的选择与转换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证据规定》出台前后的比较 | 第20-24页 |
一、《证据规定》出台之前 | 第21-22页 |
二、《证据规定》出台之后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5-28页 |
一、证据失权过于严苛 | 第25页 |
二、无答辩失权制度 | 第25-26页 |
三、证据交换形同虚设 | 第26-27页 |
四、《证据规定》与简易程序相脱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举证时限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撤诉后收集好证据重新起诉 | 第28页 |
二、逾期证据在二审中得以采用 | 第28-29页 |
三、利用再审程序采用新证据 | 第29页 |
四、尽可能多的提出证据材料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域外相关制度比较 | 第30-36页 |
第一节 国外制度介绍 | 第30-34页 |
一、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 | 第30-31页 |
二、德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 | 第31-32页 |
三、法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 | 第32-34页 |
四、日本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 | 第34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制度的特点 | 第34-36页 |
一、模式选择上都摒弃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 第35页 |
二、举证时限制度蕴涵在审前准备程序中 | 第35页 |
三、提出诉讼主张和提出证据同时适用时限 | 第35-36页 |
四、证据失权制度比较完善 | 第36页 |
第五章 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 第36-47页 |
第一节 改革证据失权制度 | 第37-41页 |
一、建立“有限证据失权”制度 | 第38-39页 |
二、建立费用制裁制度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 | 第41-44页 |
一、设立强制答辩制度 | 第41-42页 |
二、强化证据交换程序的作用 | 第42页 |
三、充分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确立与简易程序相关的举证期限制度 | 第44-45页 |
一、对简易程序中的举证问题进行规定 | 第44页 |
二、明确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后的举证时限问题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法官释明权的正确行使 | 第45-46页 |
第五节 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建立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