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腈共聚纤维单向电纺成纤工艺及其关联性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 ·炭纤维概述 | 第16-17页 |
| ·PAN原丝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以及原丝性能的改善 | 第17-25页 |
| ·PAN原丝的形态结构 | 第17-19页 |
| ·PAN基炭纤维制备工艺流程 | 第19页 |
| ·原丝性能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 | 第19-22页 |
| ·改善原丝性能的途径 | 第22-25页 |
| ·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 ·电纺的基本概念及工艺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 ·电纺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 ·取向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1-36页 |
| ·电纺丝应用 | 第36页 |
|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8-46页 |
|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 ·原丝规格及性能指标 | 第38-39页 |
| ·实验用主要试剂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装置 | 第39页 |
| ·溶液配置 | 第39-40页 |
| ·电纺丝实验 | 第40-41页 |
| ·水浴牵伸实验 | 第41页 |
| ·性能测试 | 第41-4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1页 |
| ·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41-42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42-43页 |
| ·体密度(pv,g/cm3) | 第43页 |
| ·热水收缩率 | 第43页 |
| ·DMF残余量 | 第43-45页 |
| ·测量仪器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6-94页 |
| ·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 第46-55页 |
| ·电压 | 第46-49页 |
| ·收集距离 | 第49-51页 |
| ·转速对电纺丝的影响 | 第51-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水浴收集电纺丝与考陶尔3K丝的比较 | 第55-60页 |
| ·外观形貌 | 第55-56页 |
| ·纤维的密度 | 第56页 |
| ·纤维的热性能 | 第56-57页 |
| ·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辊筒收集电纺丝与水浴收集电纺丝比较 | 第60-67页 |
| ·表面形貌及宏观排列 | 第60-61页 |
| ·沸水收缩率 | 第61-62页 |
| ·DSC | 第62-63页 |
| ·纤维的密度 | 第63页 |
| ·结晶度和取向度 | 第63-66页 |
| ·溶剂残余率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纤维表面的粗糙度问题 | 第67-73页 |
| ·收集浴的洁净程度 | 第67-68页 |
| ·电压 | 第68-69页 |
| ·浓度 | 第69页 |
| ·收集距离 | 第69-71页 |
| ·环境温度 | 第71-72页 |
| ·其它原因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页 |
| ·水浴温度对电纺丝的影响 | 第73-81页 |
| ·SEM | 第73-74页 |
| ·密度和直径 | 第74-76页 |
| ·DSC | 第76-78页 |
| ·XRD | 第78-79页 |
| ·DMF残余率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电纺丝的热水牵伸 | 第81-94页 |
| ·牵伸探索试验 | 第81-83页 |
| ·同一电纺丝牵伸不同倍数 | 第83-86页 |
| ·牵伸相同倍数水浴收集电纺丝和辊筒收集电纺丝 | 第86-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4-105页 |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