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序言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目录 | 第15-19页 |
| 1 引论 | 第19-41页 |
|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状况 | 第19-27页 |
| ·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 ·发展历程 | 第22-27页 |
| ·厌氧反应器结构的改良 | 第27-32页 |
| ·横向内构件 | 第27-29页 |
| ·纵向内构件 | 第29-30页 |
| ·生物膜填料 | 第30-32页 |
| ·厌氧反应器气液固三相流动特性 | 第32-37页 |
| ·能量耗散 | 第32-33页 |
| ·床层膨胀 | 第33页 |
| ·污泥运动 | 第33-34页 |
| ·污水流态 | 第34-37页 |
|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的试验探索 | 第37-39页 |
| ·螺旋内构件 | 第37-39页 |
| ·超高效运行 | 第3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39-41页 |
| 2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能量耗散的研究 | 第41-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装置 | 第41页 |
| ·颗粒污泥与相关参数 | 第41-42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 ·反应器能耗模型 | 第43-46页 |
| ·分离单元 | 第43-44页 |
| ·反应单元 | 第44-46页 |
| ·布水单元 | 第46页 |
| ·反应器整体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 ·分离单元能耗特征 | 第46-47页 |
| ·反应单元能耗特征 | 第47-50页 |
| ·布水单元能耗特征 | 第50-51页 |
| ·反应器整体能耗特征 | 第51-52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3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床层膨胀的研究 | 第55-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试验装置 | 第55页 |
| ·颗粒污泥与相关参数 | 第55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5-56页 |
| ·床层膨胀模型 | 第56-59页 |
| ·膨胀率 | 第56-58页 |
| ·最大污泥量 | 第58页 |
| ·最长固液接触时间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 ·固定态行为 | 第59-60页 |
| ·流化态行为 | 第60-64页 |
| ·输送态行为 | 第64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4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污泥运动的研究 | 第67-7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 ·试验装置 | 第67-68页 |
| ·模拟废水 | 第68-69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9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9-73页 |
| ·物理模型 | 第69页 |
| ·数学模型 | 第69-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6页 |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73-75页 |
| ·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5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污水流态的研究 | 第77-8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 ·试验装置 | 第77页 |
| ·试验过程 | 第77-78页 |
| ·理论分析 | 第78-8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6页 |
| ·示踪结果 | 第80-82页 |
| ·返混程度 | 第82-83页 |
| ·死区 | 第83-85页 |
| ·多釜串联级数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8-91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90页 |
| ·创新点 | 第9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