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古生界成藏组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论文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勘探现状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4页 |
| ·取得主要认识 | 第14-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5页 |
|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5-19页 |
|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第15-17页 |
| ·早古生代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 第17-19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9-21页 |
| ·寒武系地层 | 第19页 |
| ·奥陶系地层 | 第19-21页 |
| ·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 第21-25页 |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1-23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 | 第23-25页 |
| 第3章 成藏基本地质条件分析 | 第25-70页 |
| ·烃源岩评价 | 第25-36页 |
| ·寒武系烃源岩 | 第25-26页 |
| ·奥陶系烃源岩 | 第26-35页 |
| ·生气强度及生气量估算 | 第35-36页 |
| ·储集岩 | 第36-48页 |
|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 第36-39页 |
|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 第39-40页 |
| ·储集空间及储层物性特征 | 第40-43页 |
| ·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形成机制 | 第43-48页 |
| ·盖层 | 第48-53页 |
| ·上古生界盖层 | 第48-51页 |
| ·下古生界内幕盖层 | 第51-53页 |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53-59页 |
| ·风化壳型生储盖组合 | 第54-56页 |
| ·内幕型生储盖组合 | 第56-59页 |
| ·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 | 第59-70页 |
| ·圈闭类型 | 第59-64页 |
| ·保存条件 | 第64-70页 |
| 第4章 天然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组合规律 | 第70-83页 |
|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70-72页 |
| ·下古生烃源岩是成藏的主要气源 | 第70-71页 |
| ·风化壳古岩溶储层是成藏最重要的条件 | 第71-72页 |
| ·天然气运移和聚集 | 第72-74页 |
| ·天然气运移聚集条件 | 第72-73页 |
| ·运移期次 | 第73页 |
| ·运移方向和路径 | 第73-74页 |
| ·天然气成藏组合规律 | 第74-83页 |
| ·天然气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关系 | 第74-75页 |
| ·成藏期次和关键时刻 | 第75-78页 |
| ·天然气成藏演化特征 | 第78-79页 |
| ·天然气成藏组合模式 | 第79-81页 |
| ·南缘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综合模式 | 第81-83页 |
| 第5章 有利区域评价 | 第83-91页 |
| ·成藏有利条件评选 | 第83-89页 |
| ·有利的气藏形成层位 | 第83-84页 |
| ·有利的储集体类型 | 第84-85页 |
| ·有利的古岩溶地貌单元 | 第85-88页 |
| ·有利的圈闭类型 | 第88页 |
| ·有利的成藏组合 | 第88-89页 |
| ·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 第89-91页 |
| ·富县─黄陵区带 | 第89页 |
| ·彬县—旬邑—耀县区带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