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大麦蛋白质遗传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大麦蛋白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大麦蛋白质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大麦母育酚遗传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大麦蛋白质、母育酚遗传与环境效应研究存在问题和前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优质西藏大麦基因型的筛选 | 第14-2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 ·材料来源 | 第14-1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5页 |
| ·蛋白质和母育酚测定方法 | 第15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5-18页 |
| ·不同大麦品种蛋白质、母育酚及其异构体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15-16页 |
| ·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麦品种资源筛选 | 第16页 |
| ·母育酚含量较高的大麦品种的筛选 | 第16-1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西藏大麦蛋白质、母育酚环境效应的研究 | 第20-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 ·品质性状与气候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 | 第20-21页 |
| ·品质性状与气候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21-22页 |
| ·品质性状与气候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 第22-2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西藏不同大麦品种蛋白质、母育酚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 第25-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 ·采用的数学模型 | 第25页 |
| ·稳定性参数计算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AMMI 模型分析 | 第25-27页 |
| ·互作效应中,不同品种功能组分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28页 |
| ·互作效应中,不同试点辨别力分析 | 第28页 |
| ·不同品种功能组分与环境互作的综合分析 | 第28-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西藏大麦蛋白质和母育酚综合栽培措施的研究 | 第32-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 ·供试材料和地点 | 第32页 |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 ·蛋白质和母育酚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34页 |
| ·交互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 ·蛋白质、母育酚综合栽培优化方案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39-42页 |
| ·优质西藏大麦基因型筛选 | 第39页 |
| ·西藏自然环境对大麦蛋白质、母育酚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西藏大麦蛋白质、母育酚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 第40页 |
| ·互作效应中,不同品种功能组分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页 |
| ·互作效应中,不同试点辨别力分析 | 第40页 |
| ·西藏大麦蛋白质和母育酚含量的综合栽培措施的研究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