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 ·铁路提速 | 第11页 |
| ·CRH简介 | 第11页 |
| ·高速铁路的特点 | 第11-12页 |
| ·高铁网络优化面临的困难 | 第12-13页 |
| ·国内外高铁优化现有方式 | 第13-14页 |
| ·高速铁路光纤专网 | 第13-14页 |
| ·现网优化方式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的任务 | 第14-15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5页 |
| ·本人主要的工作 | 第15-16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高速铁路GSM网络"虚专网"分场景优化策略 | 第18-37页 |
| ·市区优化场景 | 第18页 |
| ·RRU共小区原理 | 第18-20页 |
| ·邢台高速铁路市区段组网方式 | 第20-21页 |
| ·对比测试 | 第21-24页 |
| ·测试方法 | 第21-22页 |
| ·测试内容 | 第22页 |
| ·测试结果 | 第22-24页 |
| ·县区、农村优化场景 | 第24-27页 |
| ·天馈调整 | 第24-25页 |
| ·分裂第四小区 | 第25-26页 |
| ·功分扇区 | 第26页 |
| ·功率放大器的应用 | 第26页 |
| ·新增宏基站建设方案 | 第26-27页 |
| ·现网优化案例介绍 | 第27-35页 |
| ·天馈调整 | 第27-29页 |
| ·小区分裂、村通宝、新增第四小区优化方式的对比 | 第29-34页 |
| ·小区分裂 | 第29页 |
| ·村通宝方式 | 第29-33页 |
| ·整改前后对比情况 | 第33-34页 |
| ·更换特种天线(21dBi)和特种天线+HEPA方式的对比 | 第34-35页 |
| ·现网优化方案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高速铁路GSM车载放大器研究 | 第37-47页 |
| ·GSM车载放大器使用优势 | 第37页 |
| ·系统结构 | 第37-38页 |
| ·信源接收方式 | 第38页 |
| ·天馈线要求 | 第38-39页 |
| ·施主天线要求 | 第38-39页 |
| ·用户天线要求 | 第39页 |
| ·馈线的布放要求 | 第39页 |
| ·车厢内传播模型分析 | 第39-40页 |
| ·主设备选型 | 第40-42页 |
| ·设备增益要求 | 第40页 |
| ·隔离度要求 | 第40-41页 |
| ·下行AGC功能 | 第41页 |
| ·功耗与供电方式 | 第41页 |
| ·带内波动与带外抑制 | 第41页 |
| ·上行噪声控制 | 第41-42页 |
| ·结构适应性与业主协调 | 第42页 |
| ·设备维护方案 | 第42页 |
| ·安全性与稳定性 | 第42-43页 |
| ·可靠性设计 | 第43页 |
| ·可维护性 | 第43页 |
| ·电磁干扰分析 | 第43-45页 |
| ·与列车有源设备干扰分析 | 第43-45页 |
| ·GSM信号与GSM-R互干扰分析 | 第45页 |
| ·车厢覆盖信号与450M集群系统互干扰分析 | 第45页 |
| ·竞争对手信号的抑制分析 | 第45页 |
| ·GSM车载放大器方案难点分析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高速铁路GSM质量提升方案对比 | 第47-52页 |
| ·京沪高铁简介 | 第47页 |
| ·现网优化方案 | 第47-48页 |
| ·光纤专网优化方案 | 第48页 |
| ·车载放大器优化方案 | 第48页 |
| ·"虚专网"分场景优化策略 | 第48-49页 |
| ·四种优化方式对比情况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高速铁路GSM网络容量与覆盖规划原则 | 第52-61页 |
| ·网络覆盖规划 | 第52-58页 |
| ·车厢穿透损耗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手机在单小区内的最低信号强度需求 | 第53页 |
| ·考虑切换的最低信号强度需求 | 第53-56页 |
| ·考虑小区重选的最低信号强度需求 | 第56-58页 |
| ·覆盖规划小结 | 第58页 |
| ·容量规划 | 第58-60页 |
| ·最大客流量分析 | 第59页 |
| ·移动手机持有率分析 | 第59页 |
| ·火车站人均忙时话务量分析 | 第59页 |
| ·最大话务量计算 | 第59-60页 |
| ·应用案例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高速铁路GSM网络参数设置原则 | 第61-69页 |
| ·空闲模式参数 | 第61-63页 |
| ·小区重选偏移 | 第61页 |
| ·小区重选惩罚时间 | 第61页 |
| ·小区重选临时偏移 | 第61-62页 |
| ·小区重选滞后参数 | 第62页 |
| ·小相同寻呼间帧数编码 | 第62页 |
| ·最小接入信号电平 | 第62-63页 |
| ·MS最大重发次数 | 第63页 |
| ·连接模式下参数 | 第63-65页 |
| ·使用下行DTX | 第63页 |
| ·上行DTX | 第63页 |
| ·下行功率控制允许 | 第63-64页 |
| ·上行功率控制允许 | 第64页 |
| ·T3122 | 第64页 |
| ·最大时间提前量(TA) | 第64页 |
| ·寻呼次数 | 第64页 |
| ·无线链路失效定时器 | 第64-65页 |
| ·切换参数 | 第65-66页 |
| ·切换邻区表 | 第65页 |
| ·SDCCH允许切换 | 第65-66页 |
| ·切换算法的滤波参数 | 第66页 |
| ·切换容限的调整 | 第66页 |
| ·乒乓切换控制 | 第66页 |
| ·参数优化应用案例 | 第66-69页 |
| ·指标对比情况 | 第67页 |
| ·语音质量对比情况 | 第67-68页 |
| ·覆盖电平对比情况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9-72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9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9-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