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以福建医科大学为研究个案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9页
引言第9-11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目的第9-10页
 三、研究内容第10页
 四、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一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第11-14页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1页
  1. 人文和人文素质第11页
  2. 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第11页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1. 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第11-12页
  2. 医学特殊性人文素质教育第12页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第12-14页
  1. 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第12页
  2. 高尚道德情操与职业品格的培养第12-13页
  3. 创新精神和灵动和谐个性的培养第13页
  4. 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第13页
  5. 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第13-14页
第二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第14-17页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医学科学的需要第14页
  1.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14页
  2.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亟待医学人文的指导第14页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疗服务的职业特点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第14-15页
  1. 医疗服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第14-15页
  2. 高等医学的教育改革也要求必须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第15页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我国现今医疗危机的重要途径第15-17页
  1. 区域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扭转需要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15页
  2. 医疗卫生服务不公平性现状的转变亟需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15-17页
第三章 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第17-21页
 一、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第17-18页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走向成熟促进了医学和人文的融合第17-18页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医学人文学科发展促进了医学和人文的融合第18页
 二、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述评与启示第18-21页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进行通识教育,强调均衡发展第18页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维度:贯穿医学教育,实现终身发展第18-19页
  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结合医学人文,不断与时俱进第19页
  4.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重视医患关系,促进良性互动第19-21页
第四章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个案分析第21-32页
 一、人文课程设置情况第21-22页
  1. 必修课第21页
  2. 公共选修课第21-22页
 二、人文学院教学机构和师资情况第22页
 三、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素质现状问卷调查情况第22-29页
  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第22页
  2. 调查的对象构成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4. 问卷调查小结第29页
 四、福建医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高等医学院校的共性第29-32页
  1. 课程设置:学时数少,随意性大第29-30页
  2. 师资情况:力量薄弱、结构单一第30页
  3. 教学方法:灌输为主、效果平平第30-31页
  4. 教学安排:无系统性、不连续性第31-32页
第五章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第32-38页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第32页
  1.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32页
  2.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第32页
 二、改革现有人文课程,构建合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第32-34页
  1. 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整合互补第32-33页
  2. 建立科学综合性的人文课程模块第33页
  3. 编织多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网络第33-34页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第34-35页
  1. 建立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34页
  2. 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第34页
  3. 成立第二支人文师资队伍第34-35页
 四、改革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医学人文实践第35页
  1. 改革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第35页
  2. 强化医学人文实践第35页
 五、促进医学和人文融通共建,建立医学人文素质终身教育制度第35-36页
  1. 人文教育渗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全员育人促进医学和人文的融通共建第35-36页
  2. 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全程,建立医学人文素质终身教育制度第36页
 六、共享综合性大学资源,改变单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第36-38页
  1. 联合办学,共享资源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36-37页
  2. 联合培养、共同建立双学士、双学位医学生教育模式第37-38页
结语第38-39页
附录第39-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芥子挥发油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
下一篇: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