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13-14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14-15页 |
三、生态资本理论 | 第15页 |
第二节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15-19页 |
一、流域区际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5-16页 |
二、流域区内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客观要求 | 第16-17页 |
三、解决流域综合开发与建设的利益冲突的重要突破口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的探索与实践 | 第19-27页 |
第一节 部分国家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 | 第19-21页 |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支付体系 | 第19页 |
二、私人企业间自主性交易 | 第19-20页 |
三、消费者付费的生态标记 | 第20页 |
四、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特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内部分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 第21-23页 |
一、科层制补偿模式 | 第21页 |
二、准市场补偿模式 | 第21-22页 |
三、企业间的市场交易模式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导模式选择:准市场机制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化的原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化的主体利益结构 | 第28-29页 |
一、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以及受益者 | 第29页 |
二、流域生态环境利用中的受损主体和破坏主体 | 第29页 |
第三节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化的总体框架 | 第29-33页 |
第四章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机制的实证分析:以闽江流域为例 | 第33-51页 |
第一节 闽江流域区际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第二节 闽江流域政府间博弈关系研究 | 第37-41页 |
一、上游政府和下游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 | 第37-38页 |
二、上级政府和下游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38-40页 |
三、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节 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 | 第41-51页 |
一、闽江下游城市居民支付意愿的调研分析 | 第42-48页 |
二、闽江下游城市居民对上游支付生态补偿的意愿区间 | 第48页 |
三、小结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机制运行的制度保障 | 第51-55页 |
第一节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机制的障碍 | 第51-52页 |
一、准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51页 |
二、补偿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第51-52页 |
三、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 第52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机制运行的制度保障 | 第52-55页 |
一、加强立法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准市场机制的首要保障 | 第52页 |
二、建立流域区际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制度 | 第52-53页 |
三、建立流域区际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评价制度 | 第53页 |
四、建立流域区际经济合作制度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