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6-18页 |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本文的特色 | 第18-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2 理论综述 | 第21-45页 |
·经济和谐的内涵 | 第21-24页 |
·和谐经济的理论依据 | 第24-39页 |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24-33页 |
·实验经济学理论 | 第33-35页 |
·演化博弈理论 | 第35-39页 |
·和谐经济的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和谐经济的理论框架 | 第41-44页 |
·和谐经济的实现机制 | 第44-45页 |
3 个体间的互惠性分析——基于互惠性偏好理论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 | 第45-67页 |
·传统委托代理模型 | 第45-51页 |
·委托代理基本模型 | 第45-47页 |
·Holmstrom-Milgrom 委托代理模型 | 第47-51页 |
·传统委托代理模型的可扩展性 | 第51-54页 |
·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不存在物质效用效应的情形 | 第54-59页 |
·同时考虑物质效用效应和动机公平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59-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群体中的互惠性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群体互惠模型研究 | 第67-77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群体互惠的存在性 | 第68-69页 |
·从个体互惠到群体互惠 | 第69-70页 |
·基于个体互惠的群体互惠演化机制分析 | 第70-74页 |
·演化机理分析 | 第70-72页 |
·模型解析 | 第72-73页 |
·模型例证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5 个体间及群体中的互惠性检验 | 第77-105页 |
·引言 | 第77页 |
·检验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第77-83页 |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第77-79页 |
·结构方程的验证过程 | 第79-80页 |
·结构方程的指数评价体系 | 第80-81页 |
·测量方程的识别 | 第81-82页 |
·因果模型识别准则 | 第82-83页 |
·互惠性对研发型团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检验 | 第83-90页 |
·模型设计 | 第83-86页 |
·模型检验 | 第86-90页 |
·检验结论 | 第90页 |
·互惠性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检验 | 第90-96页 |
·模型设计 | 第91-93页 |
·模型检验 | 第93-95页 |
·检验结论 | 第95-96页 |
·互惠性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效应检验 | 第96-102页 |
·模型解析 | 第96-98页 |
·模型设计 | 第98-100页 |
·模型检验 | 第100-102页 |
·检验结论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附录 | 第119-128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9-120页 |
C. 数字模拟结果 | 第120-128页 |